矽谷在全球人人稱羨,許多國家都將矽谷視為是創新的典範,然而矽谷就是矽谷,其模式無法照樣複製到其他地方,連同美國本身其他州、其他城市,想要成為「矽谷第二」的努力至今全數失敗。矽谷本身也並非全然光鮮亮麗,高漲的房地產與生活開支,壓得底層居民喘不過氣來,許多舊居民遭擠出社區,即使是矽谷科技公司,其基層勞工也逐漸無法負擔生活開支。
台灣過去一直是矽谷崇拜者之一,新政府從「亞洲矽谷」改成「亞洲•矽谷」,多了一個點,似乎也多了一些體悟,如今不再是想要在台灣重現矽谷,而是主張強化台灣產業界與矽谷的連結,雖然詳細作法與選擇的所謂「國家隊」仍然招來許多批評,但至少在基本觀念上是有點進步。
到底該如何強化與矽谷的連結?近來義大利電信也進軍矽谷,或許可從義電的行動中得到一些啟發。
義電在能源科技領域可說是先驅之一,早在2001年就為不論民生或商用客戶100%安裝智慧電錶,並於4年內就回收投資,義電在全球24國已經安裝36GW容量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廠,還訂下2050年要成為100%綠能的能源公司,義電更積極希望投入創投金融領域,為此於2017年3月來到矽谷,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舉辦新創講座。
義發展新創缺國際性與市場性 與台同病相憐
義大利本國發展新創也一樣面臨失敗命運,義大利私人資本與風險創投協會統計,2010年時義大利僅有5家專注於風險創投的基金,2016年還是一樣只有5家。2007年以來,義大利的風險創投資金負成長將近8成,2012年到2014年,義大利投資於種子基金與新創事業的資金總額僅僅2.6億歐元,遠低於法國的17億歐元、德國的20億歐元,更別說跟美國比了,美國在 2014 年1年內就有483億美元投資。
義大利人皮耶羅‧布瑞沙是通連創投合夥人之一,通連創投設立於倫敦,投資柏林、巴塞隆納與阿姆斯特丹,就是沒有投資義大利家鄉,皮耶羅‧布瑞沙表示,風險創投的觀念在義大利還不普遍,資金短缺傷害了義大利新創事業的能力與野心,使得義大利網路新創事業嚴重缺乏企圖心,「小打小鬧」的義大利新創企業缺乏國際性、無法針對市場需求,於是也不值得投資,這點又回過頭來降低投資意願。這種惡性循環情況,與台灣可說同病相憐。
在缺乏資金下,義大利最大新創事業育成機構H-Farm好不容易育成不少潛力新創事業,卻一家家離開義大利,如遊艇共享服務Antlos,美國與英國基金願意提供 300 萬歐元,供Antlos下一階段成長所需,投資人不僅投入金錢,還幫助新創事業經營管理、取得人力資源、尋求商業夥伴,因此Antlos得遷移到投資機構所在的國家,以利頻繁互動,就這樣,H-Farm的心血又一家白白送給別國。台灣就算能成功塑造出H-Farm這樣的成功育成機構,恐怕也一樣難逃新創企業白白送人的結果。
義少數新創成果卻頻遭國際企業挖走 義電決到矽谷覓新星
義電前往矽谷,則是要嘗試新的模式,義電本身有許多需求,新能源的發展產生許多待解決的問題,義電把新創圈當成是打探消息的天線,從中尋求創新解決方案,義電並不打算投資種子階段的新創企業,但是,只要新創事業的技術可解決義電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義電願意提供穩定的產業合作計畫,為它們創造穩固營收,義電可順利解除障礙,新創企業則能藉由合作案茁壯發展。
大型公司體系不利於創新,義電過去與許多大型電力公司一樣,對新技術採用內部研發先導計畫的方式進行,但一個又一個先導示範計畫,最後卻鮮少能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這是因為大企業的主要商業模式已經固定,整個公司的結構都是圍繞著這樣的商業模式而生,很難撼動,過去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全錄無法運用PARC所研發出來的眾多突破性科技,把市場拱手讓給微軟與蘋果。義電也面臨一樣難題,表示其先導計畫最後無一成事。
與其重蹈覆轍,不如讓真正的新創事業來拚看看,義電決定改採以案養新創的模式,新創事業可幫義電解決問題,一旦發現該新創事業有長期前景,義電就會直接購併,如2017年1月購併美國能源儲存系統及軟體新創公司需求能源(Demand Energy)。
當然,義電這種做法,也只是沿用美國大企業行之有年的辦法,從硬體的霸主英特爾,到軟體龍頭微軟,以至於蘋果等等IT大廠,都經常是與新創公司合作後乾脆直接購併,如近來英特爾購併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的Mobileye,正是循這樣的模式。
大企業併成熟新創 看似壓榨卻增新創投資人「嫁入豪門」誘因
對大企業來說,新創事業其中大多會失敗,失敗的風險讓創辦人與投資者去承擔,只要等待出現少數成功的公司或技術,再直接買下來,是一種將研發風險轉嫁的好辦法。乍看來,這是大資本企業在壓榨新創企業,但其實對於新創企業也有好處,有了大企業購併這個選項,投資人有多一種退場機制,也就更願意投資,而當新創企業嫁入豪門,同樣的技術,利用大企業的資源,成功的機會更大。
過去這樣的模式多發生在美國大企業與美國新創企業之間,如今義電也來矽谷插一腳,或許在「與矽谷連結」這件事上投,可給我們一些啟示。
台灣的成熟企業創新乏力,資金規模雖比上不足,但要收購前期新創企業還算有餘,所謂加強與矽谷之間的連結,可學習義電,前往矽谷找尋合適對象,將研發風險轉嫁給錢淹腳目的矽谷新創圈。
台灣若善用連結矽谷技巧 大企業、新創可望相互「向上提升」
反過來說,台灣的新創企業了解此一機制,也要學習以解決國際企業問題為目標,以新創相當成功的以色列而言,其新創企業正是屢屢研發出國際級的解決方案,因而取得眾多國際大廠的訂單、投資,以及購併。若台灣新創企業能做到此點,就會有雙向的連結,也就是,矽谷的大企業,或是矽谷以外,如義電這樣的歐洲企業,將積極來台灣購併新創企業,讓大量台灣創業家進入國際大企業豪門。
這樣的雙向交流,最終會提升台灣大企業的水準,也會拉升台灣新創團隊的眼界,終有一天,台灣的大企業會來養成、購併台灣自己的新創事業,成為一個成熟生態,進而帶動投資信心。台灣當前的政策修正為連結矽谷,而非想複製矽谷,想法方向可說正確,政府執行這樣的施政藍圖,首要之務,是要由瞭解矽谷的專業人才全權主導,「土包子」讓開別礙事,以免土法煉鋼,問道於盲,流於空口號,那就可惜了。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