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山崎豐子的白色巨塔赤裸裸剖開醫界爾虞我詐、人性陰暗面的掙扎;人權醫師作家陳永興則於近日由<印刻>出版《醫者情懷~台灣醫師的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一書,描寫自日治時代以來的24位台灣醫生,他們是如何用文字和自我實踐等方式,表達對病患心靈的擁抱以及對台灣社會集體苦難的承擔領受。
如果您看過《白色巨塔》,因而曾被醫界的詭詐陰暗所震懾的話,那您更應該看《醫者情懷》,因為,百年來許多台灣醫師的熱情,縷縷不絕,早已穿破巨塔,把溫暖散佈在社會各個角落。
有《白色巨塔》,也有《醫者情懷》,這才是醫界的實貌。
天主教羅東聖母醫院院長的陳永興,本身其實是一位基督教友,此番卻出掌天主教會醫院,「光是這點,就足以說明醫者的情懷,在醫學人文與社會關懷的情操上,還有宗教奉獻的共同價值與理想」。陳永興真摯地表達了他的感動。
《醫者情懷》該書的發想,是陳永興任教於北醫醫學人文研究所時,所開設的一門課程-「台灣醫師的人文社會關懷」,後以此為藍本擴充成專書。他以時間序和社會參與等方式為分類依據,一共分成七大類別,總的介紹了24位台灣醫師。
七大類與24位醫師分別是:一、日治時期的社會多元參與(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二、超越政權交替,奠定台灣根基的大師(杜聰明、林天祐、林宗義、葉曙);三、推動台灣醫教改革的三劍客(黃崑巖、黃達夫、賴其萬);四、關心文化與人權的醫界唐吉軻德(林衡哲、王溢嘉、陳永興);五、本土《笠》詩社醫師詩人作家(鄭炯明、曾貴海、江自得);六、英年早逝的醫師作家(王尚義、陳勝崑、李宇宙);七、活躍於文壇的新生代醫師作家(王浩威、陳克華、侯文詠、田雅各)。
在台灣醫界逐漸將人文關懷從荒蕪中重新整地播種時,這本新書的出版,讓台北醫學院院長曾啟瑞將其與教育部近來推動的「有品運動」作了聯結,「…邱小妹人球事件、醫師集體詐領健保費、醫學生販售大麻…給下一代做了最壞示範,就是因為年輕人心中沒有追尋的典範」、「《醫者情懷》一書,時空橫跨近百年,這24位醫師的際遇、命運各不同,但他們有守有為、才華卓絕,關心台灣的文化與社會…是對於醫學生最重要的品格養成(典範)」。
醫界耆老、和信治癌醫院賴其萬教授則指出這本「非醫學病歷的寫作」,目的在促發醫界反省。雖是前輩,但賴其萬笑稱自己是「永興迷」,因為他見證了一個醫生如何以一生不竭的熱情實踐理想的歷程,「這是個台灣醫界罕見的奇才」!當賴其萬在讀完這本新著後,所深烙印刻下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