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十一月,中國國民黨面臨了建黨以來,繼1949年退出中國大陸之後的第二次大潰敗,這一次幾乎要退出臺灣,而且如果趨勢不改,民心不變,未來可能退出地球。
當年為因應國共內戰形勢急轉直下的變局,國民黨以總裁蔣中正為首成立了改造委員會,實施黨的改造,在1950年九月一日公布〈本黨現階段政治主張〉,宣布:「一切要從臺灣做起,我們不祇保衛臺灣,還要建設臺灣」。三七五減租和地方自治,正是國民黨當時重建統治正當性中最為成功的政策。但無可否認,國民黨實施民主集權制,樹立蔣中正的領導中心權威,實施白色恐怖特務統治,卻也對臺灣造成難以癒合的歷史傷痕。
在國民黨又再一次可能土崩瓦解之際,國民黨應該開啟黨的第二次改造,切實檢討黨務工作,反省政策方向。這一次地方自治九合一選舉,是臺灣民意對於國民黨的反撲,所以國民黨要好好瞭解病灶之所在,才能對症下藥,起弊振衰。
國民黨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政商關係,事實上,國民黨就是最大的政商集團。馬英九並未真正實現清理黨產的承諾,事實上,他只是將黨產信託予專業經理公司,信託經營的利潤仍歸於信託人,因此國民黨仍依賴龐大黨產維持運作。這使國民黨和其他政黨在政黨競爭中擁有不同的立足點,也使臺灣政黨政治規則的公平性受到極大的傷害,再者,也使國民黨上下耽溺於黨產利益,沒黨產經費補助就不會選舉,選舉就是黨產的分紅。擁抱黨產抵死不還財於民,對國民黨的形象和政治支持而言,都是得不償失。國民黨不能擺脫黨產,不能讓自身擺脫政商關係的糾纏,以至於中國共產黨權貴資本的後門控制,保持不了一定的獨立性或理想性,特別是在作為中央或地方政權的執政者的時候,就無法讓人相信還有立場去維持國家的中立性,也就不可能吸收到更多有理想和有格調的黨員的參與以及得到選民的認同。
其次,國民黨要站穩以臺灣為本位的三民主義價值立場。三民主義是國民黨意識型態的基本架構,其本原是近現代人類共同面臨的三大問題,所以對於三民主義的理解不能抱殘守缺,死守教條。民族主義的精神在於主張國家的政治地位平等、民權主義的精神在於國民政治地位平等、民生主義在於國民的經濟地位平等,國民黨現立足於臺灣,必須保衛臺灣和建設臺灣,所以三民主義實踐的場域就在臺灣。
對於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家法人人格,國民黨政府在處理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關係或兩岸關係中間,必須盡力維護,不能容許帝國主義的侵陵,自取其辱;國民黨對於臺灣民主的深化要負有使命感,臺灣民主對於中國民主更具有燈塔效應。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定位與共識存在極大問題,選舉制度對於政治多元主義的容忍亦有所不足,兩岸治理機制有待完善,直接民權更有待落實。修憲需要通過立法院提案和公民複決的雙重超高門檻,修法亦需有社會支持,此皆非朝野政黨協力合作完成不可。國民黨對於中國民主和人權具有道義責任,中華民國參與制定〈世界人權宣言〉,不能在普世價值的立場上曲從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特色論和亞洲價值論;第三,國民黨要致力於實現國民的均富,抑制貧富差距拉大,滿足國民衣食住民育樂各方面的基本需求,獨厚於權貴世襲的租稅政策和各種優惠必須改變,對於臺灣公民社會所關心的進步議題,應當進行對話與思考,甚至提供各種協助。
馬英九既已辭去黨主席,未來也不再有黨政平臺可作為其指揮政府的機制,權力的跛腳似可預見,但國家的領導不單單是靠〈憲法〉上的權力,還有價值和人格的領導。建議馬英九總統在僅存的任期中,做好全民總統的角色,將國民黨黨產歸於全民,用於健全政黨政治,並致力於維護國權、推動修憲、實現公義,在臺灣或中華民國的歷史上,方不至於留下民主倒退、施政無能的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