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 中國軍事帝國復活 越南反中終結是「窒息」非「平息」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中國軍事帝國復活 越南反中終結是「窒息」非「平息」

 2014-05-20 15:48
越南出動公安強力澆息越南的排中運動(網路圖片翻攝)
越南出動公安強力澆息越南的排中運動(網路圖片翻攝)

中越共產主義政權,先前短暫出現重修和好跡象,隨著南海海域戡採石油爭議再起,兩國2000年來的歷史恩怨,最後以「排山倒海」的反中怒火作結,導致台商在越南當地的上百家工廠,因當地焚擄劫奪的洩恨,陷入停工狀態。有人將這波越南暴動,視為突發事件與誤會;根本原因卻是,中國以「富起來」做為軍事帝國主義復活的先鋒部隊,完成軍事帝國打造的下一步,就是唯我獨尊的侵略。越南事件,就是這個具體而微「中帝復活」縮影。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報導指出,這次發生在越南平陽省大規模工人暴動,台商工廠遭受嚴重破壞。台灣有人說,因為馬英九政府搞「一個中國」政策,造成越南人分不清台灣人、中國人。台灣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宏仁在台灣《蘋果日報》,以「打台灣人不是一場誤會」為題發表評論指出,除了南海主權爭議,歷史上的中越情仇,加上近來越、中二國政經關係發展,都是重要的原因。報導中指出,中國幹部已經是台商經營上不可或缺的一群人。許多跨國台商如寶成,他們在中國本來就有工廠,一旦要在越南設立新廠,就會派遣中國幹部前往越南支援;開始經營後,也會聘請中國廠員工,擔任越南廠的中階管理幹部。

學者王宏仁強調,台灣政府一直把中國經濟的發展當成是「台灣機會」,卻目盲於中國經濟對外擴張過程,所引發的當地緊張與衝突。越南反中的工人暴動、台灣的反服貿運動,或遙遠非洲的排華商運動,都可以看成是面對「中國(帝國)資本」擴張負面效果,所做出的強烈反彈。

熟讀16、17世紀歐洲帝國主義崛起歷史的中國共產左翼政權,當然深知要打造帝國主義,必須藉商業力量與軍事力量互為摃捍奧援。早年的歐洲帝國主義,是以軍事力量的攻掠劫奪,搶佔商業利益,再以商業獨佔配合武力,去奴役一個殖民地。中國則採逆向思考模式,先讓國家經濟富起來,藉以打造軍事強權帝國,從而遂行其在國際間威嚇橫行,無遠弗屆影響力。

5月分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直到本月初,中越關係已經譜唱出經貿改善序曲,這2個共產政權鄰居,還討論了如何於南海合作,進行聯合探戡石油計畫,並同意將過往領土爭議擱置一旁,熟料過了幾天,二國關係面目全非,翻臉不認人。

《德國之聲》引述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萊德曼((Thomas L. Friedman)發表文章《美國該為中俄鄰國做點什麼?》內容指出,烏克蘭不知該如何應對衰落中的俄羅斯-它正在從各種錯誤的地方尋找尊嚴,比如克里米亞;越南則不知該如何應對崛起的中國-它正從錯誤地點尋找石油,比如越南的領海。

弗萊德曼指出,這兩場衝突對抗,對於人們理解「後冷戰時代」的世界格局有很大幫助。無論是俄羅斯干涉烏克蘭,抑或中國插手越南領海,皆非植基於宏大的意識形態或全球性野心,二者都關涉地區控制權,並受到了「民族主義」和「資源競奪」所驅使。雖然,這2個大國都是「全球貿易」和「投機機制」的受益國,但談到在自己在周邊區域所應遵守的規則,這些國家卻都有所保留,甚至視這些國際法規範為「不存在」。因此,在這個歷史階段上,美國能否堅持國際聯盟奧援,攸關全球的穩定與和平。

《彭博通訊社》(Bloomberg.com)5月19日報導指出,這波排中暴動告一段落,並非「平息」而是遭「窒息」。內容指出,越南總理阮晉勇(Nguyen Tan Dung)要求越南民眾「展現和平的愛國主義」,並強力派出公安維持街頭秩序,以免進一步造成國內經濟更多無法彌補損失。另一個重要關鍵原因為,中國已派出2艘船隻,前往昂頓港(Vung Ang,緊臨越南南部的河靜省經貿特區),把近5000位中國公民接送返國,還進一步放話,將鎖定越南為報復目標;另一方面,中國海軍8003號,亦派出配備2顆導彈船隻,瞄準越南海域。

越南的國家媒體也報導指出,中國並出動潛水艇於越南海域巡邏,顯見,這波越南反中運動的終結,是遭越當局強力「窒息」,而非「平息」。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