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為財團與富人減稅能救經濟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為財團與富人減稅能救經濟嗎?

 2015-09-06 09:46

立法院最後一個會期將開議,朝野協商決定將證所稅修法列為本會期優先法案,開議當週便將審議。雖然法案內容仍有些爭議,但看得出來朝野政黨都有意修法實質上廢除證所稅。我國租稅制度一向對富人與財團有利,雖然在居住正義的呼聲之下,不動產實價課稅修法完成即將上路,但避重就輕的結果,恐怕將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早已名存實亡的證所稅,又被當作股市低迷的代罪羔羊,前途堪慮。資本利得課稅的改革已是風中殘燭,回顧租稅減免惡化收支失衡的財政情勢,我國租稅負擔恐怕將持續偏重受薪階級,其結果將持續擴大所得分配不均的現況。

藍、綠所提證所稅修法方案,實質內容差距不大,只是因總統大選因素而充滿較勁味道。綠營版本維持證交稅千分之3,再「外加」千分之1就源扣繳作為證所稅,如有虧損則申報退稅。而提出此一版本的新境界基金會執行長林全主張稅率可再討論,但總和不低於現行證交稅稅率的千分之3。藍營版本則與綠營版本類似,但將證交稅調降為千分之2.5,其餘的千分之0.5則作為證所稅,等於證所稅已「內含」於現行證交稅的千分之3之中。這是藍綠證所稅版本之間的差異。

回顧我國稅改歷史,淪為替財團與富人減稅的歷史。以2009年以吸引資金回流為名義大降遺產稅為例,遺產贈與稅最高邊際稅率由原本的50%大幅降低至10%。海外財富雖然匯回台灣,卻未能導入實體投資,反而是進一步加重房地產炒作,造成貧富差距更進一步惡化,也讓年輕人在都會區買不起房子,惡化少子化的國安危機。

法國經濟學家Thomas PIKETTY與Emmanuel SAEZ教授於2013年在Econometrica期刊所發表論文”A THEORY OF OPTIMAL INHERITANCE TAXATION”中,以理論模型導出最適遺產稅率介於50%~60%之間。實際跨國資料亦顯示,各國遺產稅率多介於35%~55%之間。我國遺產贈與稅的調降可謂反其道而行。

而長期以來強調對富人與財團減稅,來拼經濟的錯誤思維,也造成營所稅稅率調降的錯誤。2010年營所稅由25%調降為20%,尚未實施又被朝野政黨競相喊價,最後被調降為17%,降幅達三分之一,更使台灣營所稅率成為全球次低水準,僅略高於香港的16.5%。當時遊說營所稅調降者主張,降稅能吸引外資進駐、台商回流,增加投資與就業。而政府當局也提出搭配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在新制訂產業創新條例中不再針對產業別予以減稅優惠的降稅理由。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普遍地降為17%,以每年三、四千億的營所稅收入而言,稅率調降國庫稅收損失嚴重,以促產落日為名調降營所稅稅率,有惡化收支失衡,敗壞財政的惡果。

長期以來明顯傾向對富人與財團有利的租稅政策及相關產業政策,造成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雖然近年來社會公平正義的呼籲不斷,卻仍然無法扭轉此一政策偏向。減稅本身將國家整體租稅負擔偏重於受薪階級,惡化薪資階級實質薪資持續倒退的結果,加深貧富不均。且減稅造成政府財政能力的低落,對於縮減貧富差距的政策空間又是一大的限縮。證所稅的廢棄,稅改的前途恐將更晦暗不明。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