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為是否復辟帝制拿不定主意時,袁家跛足公子袁克定,力主其父登基,如果父親稱帝,他就可以承繼帝位。但當時稱帝已遭到一片罵聲,若袁世凱在主流輿論的壓力下半途而廢怎麼辦?袁公子心生一計,偽造《順天時報》,天天登載擁讚帝制的文章,騙得袁大頭心花怒放。劉成禹、張伯駒在《洪憲紀事詩》中詠歎說:“群言舉世已滔滔,假印刊章孰捉刀?”這張“偽報”,是中國新聞史上滑稽萬分的、僅供一人閱讀的“錯版”報。如果今天有人收藏,一定價值不菲。
今天的香港也有兩份“偽報”,即《文匯報》和《大公報》。這兩份報紙承襲了民國時代獨立報紙的金字招牌,卻是如假包換的《人民日報》之“海外版”。雖然沒有一個香港讀者自己掏錢買來讀,其文章和觀點卻常常被中國官媒作為“香港民意”,進行“出口傳內銷”式的引用。
《文匯報》上的那篇狠批港大外籍校長馬斐森的評論便是如此。該評論指責馬校長對校監梁振英「表達了抗拒態度…明目張膽的包庇『港獨』」,還要「讓港大成為一個『獨立王國』,繼續成為英國勢力的一個頑固政治堡壘」。
帽子扣得不可謂不大,可惜經過雨傘花行動之後的香港,已經不是談“獨”色變的香港。香港獨立已然是港人對香港未來的選項之一,更何況大學本該就是一個學術自由的“獨立王國”。
《文匯報》的御用文人無知者無畏,以為校監是淩駕在校長之上的太上皇,可以對校務說三道四,乃至像“老大哥”一樣監控師生、發號施令。其實,香港的大學校監制度源於英國,校監一般請資深政治人物、社會賢達或學界前輩擔任,是一個行禮如儀的象徵性職位。如同英國女王不能干涉首相的工作,校監也不能干涉校長的工作,所以馬校長對梁校監何來“抗拒”之有?就連“被抗拒”的梁振英本人,在接受電臺訪問時,也承認校監只是榮譽性的頭銜,他無權干涉學校的內部事務。
北大人若是發現校監無法完成掌控校務、消滅異己的任務,那麽乾脆將作為英國殖民遺產的校監制度取締,直接空降來視校長如奴僕的黨委書記,如此方能如臂使指、揮灑自如。港大的黨委書記,可以由宣稱“香港教育局長要由中央監督”的陳佐洱擔任,也可以讓聲稱“香港政府適當時有責任立國安法”的前特首董建華屈就。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黎安友日前撰文分析中國對全球民主的破壞,在談到“中國試圖破壞已存在的民主機構,壓制民主在其有控制力的地區的發展”時,特別討論了中國在香港的惡劣作為,希望民主世界不要袖手旁觀。是的,當北京向香港的學術自由和教育獨立伸出黑手時,人們能熟視無睹嗎?
(圖片引用來自《立場新聞》文匯批鬥港大校長馬斐森:包庇港獨 抗拒校監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