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加稅?減稅?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加稅?減稅?

2015-09-17 14:43
台灣是需要減稅,但不是對企業減稅,而是直接對低收入戶減稅,因為低收入戶省下的所得稅會拿去消費,促進內需。也需要加稅,但不是在證所稅上打轉,而是加課累進財富稅,讓財富愈多的人多繳稅,用以降低貧富差距。(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台灣是需要減稅,但不是對企業減稅,而是直接對低收入戶減稅,因為低收入戶省下的所得稅會拿去消費,促進內需。也需要加稅,但不是在證所稅上打轉,而是加課累進財富稅,讓財富愈多的人多繳稅,用以降低貧富差距。(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喧嚷已久的證所稅要在立法院準備三讀,這個從郭婉蓉當財政部長時的熱門話題又被冷飯熱炒,新的版本為洪秀柱版,說是為了選舉考量應該不為過。另一方面減稅又開始成為話題,前一陣子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主張對為員工加薪的企業減稅,馬上被民進黨打臉,說有的企業會假加薪、真減稅,結果是損失稅收卻沒有達到幫助勞工的實質效果。前幾天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被透露準備調降建商囤房稅,馬上被人圍剿,說有圖利建商之疑,是否為了台北市未來的都市更新則留下想像空間。

課證所稅所為何來?如果是為了公平正義,台灣的貧富差距問題是炒股票引起的嗎?若是為了增加稅收,上次強推證所稅的結果,是得不償失,損失的證交稅遠超過增加的證所稅,值得嗎?而且證所稅的版本一改再改,現在的洪秀柱版本已經複雜到窒礙難行,民進黨林全版本和原來的證交稅也差不多,課證所稅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替企業減稅,除了民進黨提出的質疑外,還可能有不良的副作用,不如直接替中低收入戶免稅。如果企業本來就準備替員工加薪,再為企業減稅,這些納稅人的錢,原本可能會有更好、更有效率的用途,卻因為一個不當的政策所產生的排擠效應,跑到企業、財團的口袋,不符合經濟效益的觀點,亦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現在全世界不少大企業口袋現金多多,不是沒有錢投資,而是沒有好的投資標的,給它們再多錢,就像拿消防管猛向大海灌水,根本搞錯方向。解決之道應該是思考如何改善投資環境,在不影響國家安全的前提,吸引國內外資金和人才,來振興經濟。

台北市長柯文哲準備調降建商囤房稅,理由是房屋建好後需要一段時間銷售,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銷售時間愈久。雖然看起來言之有理,批判之聲仍然四面八方,接踵而來。有的說這是黑箱作業,違反柯文哲平常標榜的公開透明。有的說這是圖利財團,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等等。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台灣現在的房地產泡沫若是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引發嚴重的金融風暴,銀行業飆升的呆帳和保險公司縮水的資產,政府要深思如何因應。另外就是中央跟地方的財稅關係,也應該好好檢討。

一個政策,不管加稅或減稅都會改變參與者的行為,應該問的問題是:加稅或減稅的目的是什麼?為了公平正義,為了增加稅收,亦或是選票考量?若是為了公平正義,是否要全面性的檢討,追求整體的公平正義,而不是局部性的公平正義,更不能因為追求局部性的公平正義卻造成全面性的不公平及不正義。若是為了增加稅收,也要驗證結果是否真如所願,或是因為行為改變造成事與願違。台灣的稅收與支出,需要全面性的檢討、改革,除了考慮資源有效運用,亦要兼顧公平正義。

台灣是需要減稅,但不是對企業減稅,而是直接對低收入戶減稅,因為對企業、財團減稅,企業、財團不一定會將省下的稅拿去投資,但是低收入戶省下的所得稅會拿去消費,促進內需。台灣也需要加稅,但不是在證所稅上打轉,而是加課累進財富稅(progressive wealth tax),讓財富愈多的人多繳稅,用以降低貧富差距。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