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庚醫院的同學鋪文說:「我發現我的同學說的沒錯, 一年中的任何時候, 臉書上都至少有一位朋友正在日本旅行, 或是剛從日本回來....!」更精確的說是在全世界各地旅行。根據觀光局的資料,去年來臺旅客達802萬人次,其中以亞洲地區714萬人次最多,連續5年2位數成長;另外國人出國人數達1千1百05萬人次,創下歷年新高,其中前往日本235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表示台灣還是旅行「出超國」。
台灣人這麼愛旅行,平均兩個人有一個人出國,為何愛旅行?老一輩的教育都強調「父母在,不遠遊」,「在家千日好,出外條條難」。為何「出走」?答案很多,「出去走走」「認識世界」大概是台灣人常常「出走」的原因,閉居島國終日碌碌,利用長假(過年、寒暑假)。躲開煩人的俗事。放假是要休息、放鬆,為什麼要忍受旅行時交通過程與時間的辛苦!異地的挫折與不愉快!為的是「貪婪望著窗外快速往後流動的景物,這一切是那麼新鮮、驚奇,城市充滿魔術神奇。櫥窗裡的擺飾的貨品變換一個時空、彷彿變形一般,變得全然不同。」異國的情調的確可以透過感覺產生內心的刺激,釋放出愉悅的因子。因為人、事、物的轉換而有了全新的感受。但是旅行者的心態會影響旅程的樂趣,如何以正面的心態看待與化解旅程中種種負面的情緒與人事物,才能享受旅行所帶給你正面的能量。
如何享受旅行的樂趣?不管你身在何方,永保赤子、寬宏的心胸和幽默的態度來接受、欣賞旅程中所發生的情事,才能享受旅行的樂趣!打開心胸學習異鄉的風土民情,既然要學習就要眼、耳、口、手到。將視、聽、味、嗅、觸覺全部打開,接受來自異鄉的感官刺激。讓這些感覺刺激與原本腦中的神經徑路相連結,做一個「快樂的旅行者」,讓旅行成為日後回憶中的「似水年華」。
通常旅行是企圖為自己的世界添加新目標。台灣與異國只是位於思考的相對兩頭而已。
藉著旅行、想像、虛構,人可以短暫脫離現實的侷限,展開一段全然不同的旅程。前幾年,完全為工作所束縛的狀態下,心靈唯有藉著電影和遊歷的轉換空間,為自己帶來些許的意外和對美好、新奇事物的追求。旅行是需要學習的,但也要相信自己的適應能力。旅行要準備很多東西,大部分都裝在旅行箱內,只有一顆「旅行的心」是放在自己身體內。每個人對旅行有不同的看法,旅行不是走馬看花趕行程,而是一顆心沈澱下來,用心、感官去感受不同時空給你的刺激!
現在我知道這趟旅行我要找的是什麼~是我自童年或青春期後便不曾感受過的豐富充足,那種快意吸收後的飽足感。走吧,做個快樂旅行者,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