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詩寫台灣】菅芒花詩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詩寫台灣】菅芒花詩

 2017-05-31 13:56
菅芒花。圖/呂自揚
菅芒花。圖/呂自揚

五月佳節粽飄香,又見山野開菅芒; 
菅芒初開花色絳,花穗如旗滿山崗。--〈菅芒花〉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民間都叫做五月節或五日節,也叫綁粽節。習俗都在這天綁粽子來拜祖先和神明。

以前農業社會,五月節的粽子都自己綁。鄉村人家都到山野割月桃的葉子來綁粽子,叫月桃粽。月桃葉綁的粽子,煮熟後都有濃濃的月桃葉香味。所以,每到五月節,庄頭庄尾,遠遠都可聞到月桃粽的草葉香味。有的人家是用竹葉綁粽子,叫竹葉粽。竹葉粽無草葉香味。

五月節,也是菅芒開花的季節。菅芒開花叫菅芒花,是台灣全島最普遍的本土野草花。

菅芒的台語也叫菅仔和菅蓁,生命力特別強,不分高山、平野、溪谷、海邊,到處都會生長。連台南高雄的月世界惡地形貧瘠山野,也都有菅芒。

「菅」與「官」的台語同音。菅草生長都是一叢一叢的,長成一大片時,叫菅仔林,也叫菅蓁林。清代時有一個地名叫芉蓁林,即菅蓁林,即是長有大片菅芒而稱的地名。

早前,菅芒與人們的生活很密切,菅仔的葉子長約五、六十公分,寬約2至3公分,是牛的重要食草。兩邊的葉緣都有鋸齒,會割傷人的皮膚。菅仔的莖稈細長,高約1至3公尺,台語叫「菅ㄐ一ㄣ」,即菅莖,農家都把菅莖砍成七尺長,插給田裡的菜瓜、刺瓜和豌豆、敏豆的幼苗攀藤。菅莖也用來圍籬笆和編作竹管厝的牆壁。農家都把連莖帶葉曬乾的菅芒,每一枝或兩枝折捆成一小捆一小捆,叫草絪,用來燒火煮飯煮菜和燒熱水。1719年康熙58年的《鳳山縣志》,記載人們都用菅草燒火煮糖。

1960年以前,南北鄉村都還有很多土角草厝。蓋草屋厝最好的草是茅草,最細密耐久,無茅草就蓋連莖帶葉的菅芒。靠海的平地無茅草、菅草,都蓋較快腐爛的甘蔗葉或稻草。有原住民像賽夏族,都用菅草來祈福辟邪。

常見的菅芒有兩種,莖葉看起來相同,一種是在農曆五月節前後開花,叫五節芒;一種是在冬至節前後開花,叫白背芒。五節芒是指在五月節時開花的菅芒。

菅芒開花叫菅芒花,是台灣全島最普遍的本土野花。

菅芒開花成穗狀,整穗約30至50公分長,每穗菅芒花都有100至200條細長柔軟如絲的小花穗,花穗連花柄都有一百多公分長,細長而挺立。

菅芒花初開時是紅色,有的是深紫色。日照之後就漸漸變成灰白色或灰黃色。菅芒成林的山野,五月花開季節,一叢一叢的菅芒都開成一片紅色花海,遠遠看去,一枝一枝紅色菅芒花,就像是一支一支紅色的旗子,插滿山頭山崗。風吹來時,每枝菅芒花就像是一支紅色旗子,在隨風招展,在隨著南風輕輕的搖曳和搖晃。花開久之後,一片紅色的菅芒就漸漸變成一片灰白色或灰黃色的菅芒,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非常美麗壯觀。

另有一種芒草,長在山谷溪溝邊,葉子只1公分多寬,莖葉粉白像甘蔗,因此台語都叫做溝蔗或溪蔗,學名叫甜根子草。有人把溝蔗的台語誤聽成猴蔗。

溝蔗都在中秋節前後開花,花穗很像菅芒花,初開時是淺綠色,然後很快就轉變成雪白色。若有許多叢長在一起,是一片白芒似雪,隨風搖曳,非常美麗。攝影家都喜歡到高雄月世界的山谷拍攝花白似雪的溝蔗花。

許丙丁作詞的歌曲〈菅芒花〉說:「菅芒花,白無香,冷風來搖動。」他所寫的菅芒花,是寫在冬至節前後開花吹冷風的菅芒花。


溝蔗花

綁月桃粽

月桃葉和花

把菅草折綁成小捆,用來燒火煮飯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