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坐落於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創建於17世紀,是一座佛道兼容的觀音亭,又稱「觀音巖仔」。依傍著虎空山的小山坡而建,主奉觀音菩薩,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
寶藏巖於2004年正式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從2006年底,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開始進行聚落修繕的工程。
2010年10月2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以「聚落共生」概念引入「寶藏家園」、「駐村計畫」與「青年會所」等計劃,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創造聚落多元豐富的樣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其歷史軸線除了包含市定古蹟的寶藏巖寺,更泛指從此廟附近延伸出的歷史聚落,此聚落主要由六〇及七〇年代所興建的違章建築所形成。這些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呈現台灣特殊的聚落樣貌。
寶藏巖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呈現台灣特殊的聚落樣貌。圖/郭文宏
台北市政府於1997年8月5日公告指定「寶藏巖」為市定古蹟。圖/郭文宏
寶村標誌。圖/郭文宏
寶藏巖聚落主要由六〇及七〇年代所興建的違章建築所形成。圖/郭文宏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內的塗鴉牆創作。圖/郭文宏
目前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內設有14間藝術家工作室,是國、內外駐村藝術家工作及生活的空間。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內,有多處公共空間牆上呈現出藝術家的作品,目前已是民眾打卡的熱點。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內的塗鴉牆創作。圖/郭文宏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內的塗鴉牆創作。圖/郭文宏
懷舊聚落的古式路燈。圖/郭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