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臨時會今(19)日結束,比原訂日期提早了一天,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發布新聞稿表示,在野黨提了近5000案,經立法院長蘇嘉全多次積極召集協商、凝聚朝野共識後,最終降至60案,肯定朝野回歸理性討論,但在預算協商過程中仍可見「整筆交易」的統刪審查模式,預算協商淪為「菜市場喊價」,形同自我閹割預算審查權,專業度有待提升。
公督盟表示,新國會積極促成黨團協商透明化,自去年4月8日國會頻道開播至今年1月9日間,議事直播頻道累積觀看人次突破1千萬,從而近5年總預算三讀時間來看,預算通過日期皆與今年相仿,此外,立法院近三屆通過法律及預決算統計,第七屆為137項、第八屆為87項、第九屆為200項,明顯看出蘇嘉全上任後,議案通過數是第八屆近2.3倍,可見透明後的新國會在法律、預算通過議案量上有明顯提升。
可惜的是,公督盟指出,本次預算協商過程中仍可見「整筆交易」的統刪審查模式,各政黨不問個別預算編製合理性為何,均將其統一刪減一定金額或比例,這種猶如「菜市場喊價」的預算統刪模式,朝野互把總預算包裹喊價,一會希望預算統刪減金額在200億元以下,一會又要求總預算案最後刪減在1.11%以上,先定出統刪總額再討論,完全不管實際預算項目編列內容,立委形同自我閹割預算審查權。
公督盟批評,預算統刪凸顯民意代表怠忽職守,未仔細檢視個別預算的合理性,導致預算審議討論機制蕩然無存,另一方面則變相鼓勵未來行政機關有默契地浮濫編列預算供統刪,「統刪更是懲罰合理編製預算的機關」。
中央政府總預算過了,那國營事業呢?公督盟質疑,依《預算法》第51條「總預算案應於會計年度開始一個月前由立法院議決」,因此每年度的國營事業預算應於前一年度11月底通過,但統計近年來國營事業預算審理狀況,國營事業皆在下半年度才開始審查,等三讀通過,年度都已過了大半,去年更因遭杯葛,2016年度國營事業預算是在年度最後一天才通過三讀,連年無法在法定預算審議日期截止前完成,導致重大新興計畫無法執行、國營事業如數支用前年度預算,形同自我架空立法院的預算審查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