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中國掀起食用小龍蝦的熱潮。小龍蝦又名美國螯蝦,屬外來物種,除了供食用外也可以當作觀賞寵物。在中國大陸養殖小龍蝦相當盛行頗具規模,卻因蓄養環境不佳,日常管理不當,很容易成為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尤其是一種叫作肺吸蟲的寄生蟲。若未煮熟食用後很可能感染寄生蟲,日前中國大陸就發生這樣的個案。
近來媒體更報導多起食用小龍蝦導致橫紋肌溶解的病例,經確認是由於水產品不潔所引起的哈夫病(Haff disease),大多能存活下來很快可以出院,不過也有因併發症死亡的案例。根據美國方面研究,該疾病好發於夏季和秋季,除了小龍蝦外,攝食鮭魚、鯇魚、鰻魚等也曾引發相同的病症,至於造成哈夫病真正的致病原因至今仍然不明。在中國大陸有學者推測與使用洗蝦粉有關,但不知其內容物為何且國外案例並未使用洗蝦粉,真正原因仍然有待專家學者解謎。提醒國人為了安全起見還是應該避免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的小龍蝦,也不要生食,才能降低感染的風險。
而台灣在70年代曾引進小龍蝦試養後,因成長快速,對同一淡水水域的魚類、甲殼類、水生植物、水稻等均會造成很大的威脅,被視為有害物種,政府不予推廣,在台灣已少有人養殖,消費者不的擔心。不過前些日子國內有業者偷偷引進澳洲淡水龍蝦(也是螯蝦一種)養殖爆發鰲蝦瘟疫(Crayfish Plague),一旦因風災等因素流入田間或水域對生態可能造成嚴重影響。為此漁政機關明確表示「市面上之澳洲小龍蝦均為非法輸入」,請地方政府宣導業者不要養殖;而坊間還可看到小龍蝦廣告,卻未見主管部門有積極取締的動作,相關單位還是有必要透過宣導讓消費者了解不要隨意購買。
夏秋是食用海鮮的最佳季節,然而從中國大陸發生多起食用小龍蝦導致橫紋肌溶解的病例,再次提醒國人儘管海鮮營養豐富,美味可口,若誤食不乾淨的海鮮常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傷害,甚至賠上寶貴性命。食品安全人人有責,光靠政府把關力有未逮,唯有從生產者、加工業者、販運商、零售商、廚師、消費者都能確實遵守規定層層把關才能讓人吃得安心更吃出健康!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