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台灣最夯的新聞,首推是合宜住宅弊案。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五月二十一日發生在台灣台北捷運,首例捷運隨機殺人事件,造成四死二十四傷的慘劇。慘案發生至今將近一個月,事件剛發生時,沒人知道誰是鄭捷,因為鄭捷本身就像你我身邊認識或不認識的大學生一樣,沒有任何前科紀錄,喜愛玩線上遊戲,一如白紙一般,沒人會對他有所防備。事件發生之後,媒體開始報導,鄭捷這個名字才開始廣為人知,並驚訝於他是一名就讀於東海大學環工系大二,國、高中成績不差的學生。鄭捷開始被大眾認識之後,媒體名嘴們,開始討論或猜測,鄭捷的個性、交友狀況、家庭背景、父母…等。媒體與一般社會大眾一致要求鄭捷父母出來道歉,並對道歉的方式與內容有所批評。據報導,鄭捷的父母一如大部份北市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擁有較好的教育環境,把戶籍遷到北市熱門學區,並每天接送小孩上、下學。依此,何以鄭捷會有如此脫序的行為?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與氛圍造就出鄭家的教育觀與價值觀,這恐怕才是我們整個社會必需省思的。可以預見的是,等該事件過一陣子或有另一個事件吸引媒體注意時,大概有不少人會忘記誰是鄭捷,一如過往發生在台灣的重大事件一般,不再引起任何關注。
為了防止類似的瘋狂行為再度上演,媒體與名嘴經常建議要在捷運站或車廂內提高見警率。見警率的提高,或許短期會降低歹徒的犯罪動機。但進一步想,鄭捷這次是在捷運車廂裡犯案,其他的鄭捷們不會在其他場所(譬如:戲院、遊樂園、高鐵站、市場…等)放置致命武器犯案嗎?難道我們都必需在這些地方提高見警率?如此,那要增加多少警力?某些立委也建議制定隨機殺人或捷運殺人者處以唯一死刑,來嚇阻類似殘暴的行為。然而,這似乎無法防止類似鄭捷的殺人行為,因為鄭捷清楚明白,他殺人的動機與目的,以及將面臨的刑責。這些預防機制,無法避免類似的事件發生。有些名嘴與政府官員更宣稱自己絕對會跟歹徒拼命或質問為何其他乘客不見義勇為出來壓制歹徒。如此愚蠢的言論,實不足取。在此,我們提出以下的方法來避免未來類似的事件重演或減少事件發生時的傷亡。
當事件發生時,先冷靜同時想辦法逃離歹徒,無法逃離時就躲,無法躲避時才反擊。並利用隨身的物件,譬如:背包(最好養成習慣放一台筆電或一、兩本雜誌或書)、外套、皮帶、雨傘、防身器材…等,讓歹徒無法接近你。當必需反擊時,不要嘗試制伏歹徒,以脫離歹徒攻擊為原則。須謹記反擊的目的是為了逃離歹徒,而不是當英雄制伏歹徒。並利用上述物件或身邊可取得的器具(如:滅火器、棍棒)做為嚇阻歹徒得器物,讓你跟歹徒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保護身體重要部位(如:頭、頸、胸)。當有人嘗試嚇阻歹徒時,請加入行列,要一哄而上,不要一哄而散。政府應在公共場所增設簡易的手持式防暴網槍等,方便警察與民眾制止暴行。
同時把防身課程列為國、高中衛教課程或軍訓課程的一部份。鄭捷的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是第一起,但絕不會是最後一起。從小就授予防身教育,不僅能防身,同時也能嚇阻歹徒,因為一旦歹徒知道每個人都曉得這一套SOP,那麼歹徒的犯罪動機就會降低,同時也讓歹徒成功殺人的成本增加。國、高中應加強心輔室的功能,並積極輔導受霸凌與霸凌的學生,以矯正偏差的思想與行為。
上述方法均有賴政府宣導與運用行政資源來落實。然而,馬政府似乎覺得這起事件與它無關。不僅沒提出任何積極且務實的政策來避免類似的慘劇發生,反而是悄悄的進行年底選舉步局,在各大電子與平面媒體刊登廣告與文宣,大肆對在野黨的議事行為進行攻擊。走筆至此,也只能祈禱天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