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極端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素有西非奈及利亞的蓋達組織(Al-Qaeda)「塔利班」之稱,在4月15日綁架了該國東北地區的一所學校276名住校的女生,因而震驚全球。因此國際媒體甚至調侃指出,新型態的伊斯蘭恐怖份子,已經不需要駕飛機撞入重要建築物,或策劃襲擊西方軍事要塞,瞄準國家元首,以及發展什麼導彈,只要針對受過教育的女孩子,進行突襲、綁架,然後將這些少女,轉而進行人口販賣,或將之以「性奴隸」出售,就可以讓西方社會人心動盪,惶惶不安。恐怖份子付出低廉代價,得到的卻是驚世駭俗的強大效果。
美國受到此一人道救援危機事件的激發,已在本月23日佈署80架空軍戰機、偵察機,協助奈及利亞,展開人質少女的搜救工作;不過,救援機會有多大?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報導指出,美國軍方承認此度任務困難度相當高,依照奈及利亞東北部林木廣密情況研判,想要救出這些少女人質,猶如在叢林裡找一根針。
西部非洲奈及利亞這個國家,有幾個重要特色,包括有:1.全球第一高的兒童未入學率,2.非洲第一大產油國,3.推諉卸責、反應遲緩總統(與台灣總統病症異曲同工),沒有任何官銜的第一夫人(剛好巧合,她的名字叫做「耐心」(Patience)女士),公然召開記者會,指揮辦案。
香港評論言楊思言於《香港獨立媒體網》(Inmediahk.net),發表「誰害怕堅強好學的女孩?」為題的文章指出,為什麼21世紀的恐怖份子,要對付手無寸鐵女孩子?為什麼只有初、高中程度的女孩子竟陷入恐怖份子劫奪榨取的對象?答案在於「博科聖地」的領導者謝考(Abubakar Shekau),他在最近發布於網路的影音陳述指出,「女性照理應該成為妻子,生育子女,而非接受教育,也不應研習伊斯蘭的古蘭經」。所以綁架少女,被視為是對西方文明、教育的報復舉動,而且鎖定女子學校下手,可以一舉擒獲眾多。
「博科聖地」(Boko Haram)該組織的名稱直譯法即禁止書本;意譯為「西方教育是褻瀆」或者「西方教育是罪惡」。Boko 是英文詞BOOK的譯音,HARAM為阿拉伯語,意為「非法」、「禁止」。該組織經常使用炸彈襲擊,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指出,截至今年4月,該組織的「暴力襲擊」累計近4000人死亡。如把「叛亂加上暴力」事件,從2002年和2013年之間,估計造成上萬人死亡。《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指出,博科聖地組織,禁絕成員參與西式的社會及政治活動,如選舉,禁止穿襯衫、長褲,也不許接受塵世教育;該組織甚至認為,奈及利亞已經被「不信者」所佔領(指不信仰真主阿拉者),僅管該國總統為穆斯林信徒。
其實,女性教育就是改變社區的最大力量。香港時事評員楊思言指出,聯合國稱女性為「改變力量的啟動者」( Agents of Change)。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FAD指出,女性傾向關注家人的最基本需要,如健康服務、清潔食水、孩子(包括兒子和女兒)的教育、社區基本建設等。因此,當農村女性能受教育,得到社會資源,以及參與社會建設時,她們就能帶來直接、正面影響,讓整個社區持續發展下去。
《紐約時報》評論也引述世界反飢饑計畫(World Hunger Project)內容指出,女性影響家庭及下一代相當顯著,當一個社區支援女性教育時,整個社區的貧窮、飢餓情況都相對減少。奈及利亞國內的一個研究也顯示,當地女孩每接受多1年教育,將來就會少生0.26個子女,人口控制與減少暴動衝突有著直接相關性。然而,相當遺憾,總人口1億7000萬的奈及利亞,卻仍有一千萬兒童沒辦法入學;其低入學率,高居全球第一位。
《經濟學人》5月間一篇題為「愚獃的政府」(A Clueless Government ),指責奈及利亞總統蠢不堪言,內容指出奈國總統加拿森(Goodluck Jonathan),對於幾年前發生於東北部,造成數千人死亡的慘劇,公然卸責閃躲。當時這位總統指出,那個事件不幸而且無法逃避,因為喪心病狂叛亂份子的搗蛋,所以不能怪到政府頭上。至於,近來276名中學女學生遭綁架事件,總統加拿森也花了2週時間才出面發表談話,政府的遲鈍反應,儼然對於少女家屬們所遭逢的莫大哀痛,視之事不關己,最後終於引發奈國市區街頭「還我女兒」呼聲,抗議四起。
《經濟學人》也指出,更加離譜的是,總統夫人「耐心女士」(Patience),一點耐心也沒有,她並無任何公職在身,卻下令逮捕2名示威領導者,硬加栽贓其為博科聖地組織成員,並偽造調查報告,還在官方的國家通訊社發言指出,「不要用少女遭綁架,做為遊行藉口」、「讓綁架事件繼續侷限於東北部的博爾諾州,隨即在當地告終即可,不要造謠,導致人心惶惶」。這對奈國總統夫妻,真是夫唱婦隨,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