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公投因與九合一地方選舉合併舉行,又因有十件公投案,投票費時,造成許多投票所大排長龍,引發失序的「公投亂象」。隨後,政府即針對公投法做了修正,今年底是首次單獨對公投案的投票。
這次的四大公投案,全部都是針對政府已實行的政策,且皆與政府現行政策相反,導致雙方陣營分別喊出四個同意或四個不同意,但對於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則較少論述。所以,不少選民對於四大公投案的內容尚未能完全理解,即已陷入非黑即白、對立的氛圍中。四大公投案之中,第十七案重啟核四,與第二十案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大潭藻礁,是關於能源、環保、經濟發展的議題,且係分別由民間人士或團體提出,但獲得國民黨的協助;第十八案和第十九案則是萊豬進口以及公投綁大選,則係由國民黨提案,且皆與執政黨的立場相左。因此,雙方短兵相接、激烈攻防,已演變成政黨對決的態勢。
科學與科技有其侷限
另外,經由網路搜尋,雖不難找到四大公投案的相關訊息,然而,這些訊息卻常屬片面、凌亂與缺乏系統的說明,無助於對提案的全盤理解。此外,關於重啟核四、萊豬、三接遷離等公投案的探討,常需藉助些許科學與科技素養,方能瞭解關鍵問題所在。可是,科學並不是萬能,科技也有其限制,利弊相伴而生。因此,當引用科學或科技說明相關公投案時,也必須提醒大眾關於科學與科技的侷限。甚且,人人更需利用批判思考的能力,選擇接受或不接受相關的論述,不致於人云亦云,或盲目跟隨。質言之,人世間許多事物,科學迄未能給予答案,甚至無法完全解釋。所以,重啟核四、萊豬、三接遷離等三個公投案,除涉及科學或科技之外,更和個人價值或社會公益有緊密的關聯。因此,對於社會爭議的議題必須經由全民公投,以尋求社會共識,並能保障大眾的利益,這也是舉辦公投的根本要義。
當媒體充斥著四大公投案的對立報導之際,必然也有相當比例的公民,更想知道為什麼要投不同意或同意?然而,卻普遍缺乏管道接收到正確與全面的訊息。所以,在12月18日公投日之前,經由開放報名,針對不同需求的閱聽者,規劃大眾方便前往的場地或線上傳播,並邀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除演講之外,亦可採用多元的方式,諸如:影片觀賞、實地考察、問答或討論,再佐以相關的數據、圖片與實例解說,以協助閱聽者建立知識的基礎,進而能做出適切的選擇。當公民樂於走進投票所,表達其理念或價值,就是以實際行動參與國家的未來與發展。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