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當美國最大醫療保險公司招兵買馬建立醫師大軍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當美國最大醫療保險公司招兵買馬建立醫師大軍

【藍圖】

2018-04-25 14:10
療費用節節升高,是全球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嚴峻問題。在美國,各大醫療保險公司也深受給付支出不斷提高的威脅,醫療保險業者因此被迫大整併,最大醫療保險公司聯合健康保險集團(UnitedHealth Group)當然也同樣受到沉重的壓力,而它所選擇的解決方案是:建立自有的醫師大軍。(圖/創用CC授權)
療費用節節升高,是全球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嚴峻問題。在美國,各大醫療保險公司也深受給付支出不斷提高的威脅,醫療保險業者因此被迫大整併,最大醫療保險公司聯合健康保險集團(UnitedHealth Group)當然也同樣受到沉重的壓力,而它所選擇的解決方案是:建立自有的醫師大軍。(圖/創用CC授權)

醫療費用節節升高,是全球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嚴峻問題。在美國,各大醫療保險公司也深受給付支出不斷提高的威脅,醫療保險業者因此被迫大整併,最大醫療保險公司聯合健康保險集團(UnitedHealth Group)當然也同樣受到沉重的壓力,而它所選擇的解決方案是:建立自有的醫師大軍。聯合健康保險旗下成立OptumCare醫療體系,2017年底,斥資49億美元,買下DaVita醫療集團的醫師體系業務,2018年將整合進入OptumCare,成為全美最大的醫師體系。

聯合健康保險集團的想法很簡單,原本醫療保險公司給付給醫院,醫院管理醫師,但醫療保險公司與醫院與醫師之間有很明顯的利益衝突,醫療保險公司希望給付越少越好,病人沒必要就不用看醫師,最好能到藥局領藥就打發,醫院則希望病人,越常來光顧越好,最好在保險遊戲規則內能爭取到最多給付,而醫師則是希望醫院給更多薪水,更重要的是不要有醫療糾紛。

上下交相賊的結果,是醫療支出永遠暴增,醫療品質,卻沒有相對應的增加,因為醫師為了自保,採用許多不必要的防衛性醫療,又為了配合醫院政策,想辦法去湊到最高給付,心力都花在行政方面,而無法專注在治療病人。醫院用各種措施鼓勵醫師衝業績,以爭取更多給付,醫療保險公司則想辦法找麻煩,訂規矩,以減少給付,最後所有人都忙得要命,卻都耗在彼此互相對付之上,整個體系花費昂貴的潛在行政成本,卻沒有對病人有實際幫助。

若是醫師直接由醫療保險公司雇用,直接配合醫療保險公司的政策,而非中間還有一層醫院的利益,那事情至少會簡化一點,也可從其中省下可觀的費用,此外,醫療保險公司直接擁有醫師大軍,還可排除競爭者,並提高對醫院體系的談判籌碼。

但是醫院也不肯束手就擒,為此各大醫院體系也招兵買馬,建立醫師大軍來與之抗衡,其結果,2012年時美國只有26%醫師在醫院體系工作,2016年時大增到42%,當醫院有更龐大的醫師大軍,往往能順利拉高醫療價格與給付額。研究顯示,醫師受購併進入大醫院體系之後,醫療服務價格增加14%,每個病人的開銷增加4.9%。這對醫院來說當然是一大成功,但對醫療保險公司可就是眼中釘,於是雙方開啟軍備競賽,爭相爭取醫師,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決策。

OptumCare原本擁有3萬名醫師,加上DaVita醫療集團的1.7萬名醫師之後,將成為擁有3.7萬醫師的全美最大醫療集團,遠勝於第二大的凱薩醫療機構的2.2萬名。OptumCare並不專屬於聯合健康保險,還同時與其他100家醫療保險公司合作,聯合健康保險打算將OptumCare從目前的30個市場擴增到75個。

有了自有醫師大軍,聯合健康保險集團,現在可以讓保險公司的利益,與醫師的利益一致,例如,醫院對預防醫學往往興趣缺缺,因為生病越多才得到越多給付,而進行預防醫學的公衛教育只是純粹「做功德」,沒有任何營收,但是醫師的天職是希望避免人們生病,這樣的利益與保險公司的利益有交集,因為人不生病,保險公司可付出更少成本;另一方面,許多輕症或慢性病,無重大變化者,醫院為了衝刺營收,仍會傾向勸說病人來看醫師,但保險公司管理下,這類病人將會被勸說直接到藥局領藥,減少醫院開支,同時也分散了醫院的擁擠程度,把醫師資源留給最需要的病人。

全球醫療問題至今無解,台灣每每誇稱健保奇蹟,其實只是打腫臉充胖子,毀壞數十年來的積累而不知,如今聯合健康保險集團的新嘗試,值得觀察,過去認為健保能推動公衛,都成鏡花水月,醫療院所擠滿輕症病患,更是台灣的一大奇觀。面對這些無解難題,保險公司直接聘用醫師,跳過醫院,消滅根本的利益衝突,或許是可能的解決辦法之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