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當早產兒進入你的家裡....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當早產兒進入你的家裡....

家長和病童融入環境需要時間,但是,不必太憂慮,醫護人員會成為你們的依靠

2016-11-14 10:49
父母是早產兒寶寶成長、茁壯的堅實後盾。圖/早產兒基金會會訊93期-過關斬將的雙寶帥小子
父母是早產兒寶寶成長、茁壯的堅實後盾。圖/早產兒基金會會訊93期-過關斬將的雙寶帥小子

多數的早產都是意外事件。

家長往往是在倉促的情況下,面對需要立即作出的決定,這些決定不但緊迫而且關鍵,甚至將影響孩子的一生。等到狀況平穩下來以後,接踵而來的挑戰與調適也才剛剛開始⋯⋯

艱難的開始

早產寶寶出生後往往需要立即急救治療,脫離險境後仍有伴隨早產而來的各種急性、慢性問題。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一半以上的極低體重早產兒需要靠呼吸器維持呼吸,其他的早產兒合併症如高黃疸血症、敗血症、呼吸道疾病、後晶體纖維化導致失明、顱內出血神經傷害、腦性麻痺等,不但可能是孩子一生的陰影,後續治療、復健所需付出的費用、心力,對一個家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來自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文化衝擊

新生兒加護病房非開放的環境,醫護人員都有著共通的專業語言,病童父母通常對儀器、管路、文化、用語等都較陌生,也還未準備好做「病童父母」,對陌生的新環境會感覺無力,甚至會產生「將嬰兒留在陌生環境」的失落感和罪惡感。通常調適的過程中,病童父母之間的調適可能有所差異。多數父親傾向面對工作,試圖以穩定家庭生活,採取遠距離的支持;母親則較以情緒表達她們的緊張和關心,並隨著照顧孩子的時間增加而找回母親的角色。

其實,融入環境需要時間,陌生醫療領域中,醫護人員也就成為病童家長調適的主要依靠。認識加護病房的語言及早產衛教知識,家長與醫護人員培養出穩定的信任感,是此階段家長們重要的調適方向之一。

常見的問題是,家長對於資訊瞭解比較不足,所以當孩子的狀況沒有被重視的時候,會覺得被輕視。尤其醫護人員忙碌,溝通與訊息的傳遞減少時,甚至會出現悲傷和憤怒的情緒。

接受一切,成為真正的父母

得益於健保,早產兒治療已有大幅進步,不過即便如此,早產兒治療後出院,後續早產兒的復健、照護仍然需要依靠家庭。

早產兒家庭最大的挑戰在於「真正」承擔父母的角色,扮演好這個角色並不容易,每個早產的孩子,都是父母獨一無二的寶貝,父母需要完成角色的過渡,從「訪客」身分漸漸轉變為「主要照顧者」,妥善的照顧早產的孩子,為孩子創造可能性,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盡情發光、發熱。

財團法人台灣早產兒基金會授權刊登,參考文章


早產兒的誕生往往令人猝不及防,家長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和辛苦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圖/早產兒基金會會訊90期-我的小英雄)


一般情況,早產兒必須在醫院照護到體重約2200公克左右,各項生命徵象穩定,才能出院。而這段時間也是造成早產兒父母相對剝離感最嚴重的時刻。(圖/2016.05.11民報報導-台灣的母親/巴掌仙子媽媽 許瓊心、張瑞幸為早產兒家庭製造幸福)


醫療領域對多數父母來說是陌生的,醫護人員也就成為病童家長調適的主要依靠。家長與醫護人員培養出穩定的信任感及獲得更充足的醫療資訊,將可以減少家長孤獨與無力感。(圖/早產兒基金會會訊90期-陪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