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巡田水遊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巡田水遊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15-08-08 08:00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位於宜蘭縣五結鄉,與冬山河親水公園僅一河之隔,肩負國內傳統藝術研究、保存、傳習、推廣的重任。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位於宜蘭縣五結鄉,與冬山河親水公園僅一河之隔,肩負國內傳統藝術研究、保存、傳習、推廣的重任。

本系列遊記,以「巡田水」的心情遊宜蘭。

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並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系列94)

傳統藝術是民間生活藝術之美,先民薪傳文化之源,為了讓優美多樣的傳統藝術永續傳承,設立傳藝中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位於宜蘭縣五結鄉,依傍在翠綠的冬山河畔,與冬山河親水公園僅一河之隔,中心以傳統藝術之薪傳為首要目標,以文化休閒為輔來拓展傳統之影響層面。 園區佔地二十四公頃,依傳統戲曲、音樂、舞蹈、工藝及民俗雜技之需求籌建,有二十一棟建築及景觀區,中心兼具教育、文化、休閒的功能,肩負國內傳統藝術研究、保存、傳習、推廣的重任。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自開幕以來,不僅吸引了來自各縣市的觀光人潮與外國遊客,帶動了宜蘭觀光產業,而各縣市鄉鎮的機關學校、單位團體亦紛紛將園區列為戶外教學及自強活動之首選地點,來此接受傳統藝術的文化洗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歷史

1990年間,當時擔任宜蘭縣長的游錫堃就已開始籌設『東北民俗技藝園計劃』,並於1996年間正式提昇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經過7年籌備,終於在2003年10月正式開幕,希望能把整個台灣的傳統藝術在此好好保存,甚至希望以此為基地,讓傳統藝術好好的留在生活當中,傾力推動傳統藝術的維護與研究及推展保存、傳習、展演及推廣等工作,為帶動民間藝術的再生、發展與創新,傳統藝術的保存維繫、關心與重視,永續保存民間生活藝術之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之建築景觀傳統樸實,配合現代化之功能與視覺美感,具像化呈現早期庶民生活場景,並提供現代民眾接觸傳統藝術的機會,增加方便性。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特色:

呈現早期庶民生活場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區內建築富傳統藝術之美,有多樣化的傳統民俗街、小吃坊、名藝師工作坊及高雅完善的展演廳堂、會議室、研習教室等設施,除了現代化之功能與視覺美感,中心具像化的呈現早期庶民生活場景,並提供現代民眾接觸傳統藝術的機會。

十分精美傳統建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建築由多位建築師合作,把台灣傳統建築表現得十分精美,也讓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榮獲『2001台灣建築佳作獎』,從戲劇館、曲藝館、圖書館、工藝傳習所、目仔窯、民俗街坊、住宿中心至文昌祠、戲台、黃舉人宅....等等,都非常有味道,值得細細觀賞。

 

(左)民藝街坊為藝師創作及作品販售、展示之用,建築風格仿自台灣各地老街,希望重現傳統商業街道情境。
(右)「蘭陽窯」是宜蘭在地的陶藝工坊,有獨特創作風格,是觀賞及購買陶藝品的最佳去處,並有陶藝教學。


園區入口處的造景,一隻巨型糖葫蘆,充滿濃濃的早期台灣鄉土味。傳統敬老尊賢的倫理造景。

 

前方的「戲劇館」供戲劇、音樂、集會使用,後方高塔建築為「曲藝館」。
(右圖)店面走廊(亭仔腳)是多雨宜蘭的特色。                                                

動態展示

園區內的展示系統分為動態和靜態展示,動態展示以市街聚落區以及水岸的露天舞台、田園景觀區等之技藝展演活動為主。

靜態展示

靜態展示則以『展示館』的傳統工藝美術與『戲劇館文物陳列室』的音樂戲曲相關文物之展示為核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裡的大漁翁餐廳以及小吃坊都提供了多樣的宜蘭傳統美食,街坊中,還有數十家的工藝店家林立,像是古早電影院、木屐館、戲偶館、陶藝館、玻璃館等,各有特色,也是遊客最愛停留的地方。

宜蘭民俗的縮影:旅遊好所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內容相當豐富,不僅讓宜蘭人驕傲,更是讓台灣人瞭解到台灣的歷史發展以及相關文獻,體會古早先民們開拓台灣的蓽路藍縷,在旅遊的輕鬆時刻,也能學習到很多的知識,一舉數得!另外,來到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也可以前往冬山河搭乘遊覽船,體驗宜蘭的冬山河之美喔!

 

(左圖)文昌祠前的戲臺。(右圖)戲臺右上角有個特色彩繪。

 

(左)生態景觀探索區,在中心的任何角落駐足,隨時皆可發現,傳統藝術之美就在你身邊。                  
(右)在水上巴士碼頭搭乘遊船,可暢遊冬山河,欣賞景致優雅的河岸風光,並體驗園區的另一種風情。

 

(左)「文昌祠」主要供奉文昌帝君,為讀書人的守護神,另佩祀工藝、戲曲等不同行業所崇祀的神祇。                      
(右)由宜蘭市區搬運過來的「黃舉人宅」,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係遷移原有木棟架,完好組建於園區內且長期保存。


「霹靂布袋戲」締造台灣布袋戲的新紀元,對於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布袋戲又名掌中戲,百年來,它總是伴隨著台灣社會發展、演替,堪稱是台灣傳統戲劇的精髓。


「景觀體驗區」有南北閘門、溼地、內河道、野外廣場、民俗植栽園、自導性步道等。


宜蘭「白米村」因盛產製作木屐的樹材「江某樹」,自日據時期逐漸發展為全台木屐的供應地,
於園區內設有展示中心。 蘭陽地多潮濕,木屐是最方便、最衛生、最盛行的步鞋。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