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中元祭,是每年農曆7月基隆舉辦的中元法會。大體上從農曆7月1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12日主普壇開燈放彩,13日迎斗燈遶境祈福,14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15日公私普渡、跳鍾馗,8月1日的關龕門等,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2008年由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國家文化資產」的國定重要民俗。這張圖是基隆中正公園的主普壇,也是中元祭的法會現場。
基隆中元祭起源於清代。當時福建漳州人先入墾基隆,主要分布在基隆港口附近,獅球嶺以北之地。泉州人則分布於獅球嶺以南,暖暖一帶的河谷與山地。雙方常生摩擦,演變為漳泉械鬥,死傷慘烈,甚至遷怒彼此所信仰的鄉土神,有「尪公不過獅球嶺」、「尪公沒頭殼,聖公沒手骨」的俗諺。
1853年,漳泉雙方在杭頂(今南榮公墓)發生大規模械鬥,死傷百餘人。因挑釁而將再次械鬥時,雙方大老、頭人出面調解,藉以平息械鬥,將雙方死難骸骨稱為「老大公」,合葬祭祀,廟名「老大公廟」。協商以字姓輪值主管,以宗親血緣取代祖籍地域觀念,融合漳泉,輪流舉辦中元超度,普施孤魂幽靈。並以比賽陣頭來代替械鬥打破頭。1856年(咸豐6年),基隆中元祭開始舉辦,至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