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台積電傳出三奈米設廠考慮美國後,許多新聞報導和投書將苗頭指向環評,使得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律師親上火線解說台積電環評狀況和進度,但令人懷疑的是,台積電是否真作著美國夢?而這個美國夢能夠成真嗎?
台灣晶圓代工有其歷史根源。在1980年代時,美國的半導體業受環保組織強烈抗議導致放棄以美國為基地,才讓台積電在台灣成長茁壯。過去台積電也曾經計畫在加州蓋WaferTech,卻被加州政府以「不符合土地使用效益」駁回,顯見台積電在美發展之困難。台積電登陸美國的契機,肯定是川普當選後要求將產業移回美國,但依照川普在解決邊界移民問題的作法,包含計畫、建廠及汙染處理問題,肯定是要由台積電支付全部經費,除非川普政府通過晶圓在美生產比例相關的法規,否則台積電恐怕作的並非美國夢!
我國的環評制度雖然是參考美國,但當時立法委員認定政府負責建設開發的部會不可能會真正關心並落實環境保護,所以才改掉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自行評估的部分。與美國現行制度相比,我國環評制度可能較為嚴謹,但美國司法上的行政救濟手段、汙染處罰的強度恐怕就比台灣要嚴苛太多了!加上台灣過去二三十年來養成為電子科技業服務的教育體系,以及世界第三高的工時,也許高階人才會輸給美國,但中低階人才恐怕是樂勝美國太多了!仔細思考,真的會懷疑台積電作的是美國夢?
台積電和政府的關係密不可分,譬如說台積電一投資,經濟部的績效馬上達標,所以過去常有政府為台積電清除障礙,台積電為政府政策背書的糟糕循環。三奈米出走消息隔兩天,行政院隨即推出連財源都不知道在哪卻喊出8800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加上即將到來的環評法修改草案。一旦陷入此糟糕循環,政府為台積電編織的美夢會變成惡夢,也拉著無數的台灣人進入這個惡夢!
經濟發展有個重點:公平正義的競爭環境。台灣政府過去總將各式各樣的補助和稅賦減免放在已經成功的企業身上,造成的結果就是這些企業多數漸漸失去競爭力,在參訪台積電與管理階層閒聊時,可以感受到台積電員工追求卓越又有點桀傲不遜的骨氣,但這份骨氣如果被政府官員一昧追求績效給去除,台積電恐怕難以帶領台灣人持續作夢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