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國昌在學運期間十分活躍,引發中研院研究人員是否須遵守公務員倫理規範的爭議。中研院今(2)日邀請行政院長江宜樺參與院士會議,中研院長翁啟惠當面問:「研究人員到底算不算是公務員?」江宜樺回答:「不覺得是」,為此爭議定調。
中研院舉辦第31屆院士會議,今是第2天座談會,首度邀請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參與。翁啟惠在座談會中指出,中研院研究人員任用非經公務人員考試,被解除職務方式也與公務人員不同,應是「準用的公務人員」,並建議應在法規上對公立機構研究人員有另新規範。他並直接問江:「中研院研究人員是什麼身分?」
江宜樺正面回答此問題。他說,自己也曾在中研院任職,當時自己的想法是不希望被當成公務員,也從不認為自己是公務員。江宜樺並表示,行政法體系內的公務員有多種定義,以他當時的經驗,研究人員偏向學術機構,其用人、升遷、行為規範強度,與一般公務員有所不同。
此外,院士朱敬一也對江宜樺提出不少問題。他表示,今年3月學運,表面上是反服貿,背後卻有更大的一股社會能量、年輕人累積的「怨氣」在運作。他認為,對經濟前景的失望、所得分配不公,階級流動停滯、居住不正義、對教育的不滿,都在這次學運一次引爆。
曾任政務委員的朱敬一舉例,他2001年到聯勤總部,首次聽中研院生技園區簡報,是李遠哲擔任中研院長時,現在最樂觀的情況是2016年可以完成,「當時說推動生技產業有迫切的期待,從推動到完成15年」。朱敬一說,江宜樺是最好、最好的行政院長,期許他推動政策可以「快一點、好一點」。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認為,應從重振技職教育著手,技職體系不受重視,國家讓最富精力的年輕人,花費太多時間在求學上,「一大堆人假裝在教書,一大堆人假裝在讀書,對國家無益」,他同時呼籲資產階級和富人,應一同關注社會公平的議題,「你怎知道你的孫子,一定是富有的呢?」
江宜樺上午參與座談時,原本只是受邀發表「30分鐘」談話,但江針對過去中研院發表過的12份政策建議書,分成七大領域「人口政策」、「國土政策」、「教育政策」、「產業政策」、「社福政策」、「文化政策」、「文化政策」,並逐一解說,這一講耗去近一小時,讓許多年紀不小的院士、研究員睡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