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台中市五權南路出現一棟白色的建築物,成為台中的新地標。她是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前身是1923年的「台中州立圖書館」。很多讀者一定不知道她是新十大建設之一(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項目),總經費高達20億元,是我國首座國家級數位圖書館。
台中人說她的外觀像鯨魚,或航空母艦,設計者本人的概念則是呈現「知識無限流動」的感覺。台中地區有許多條河川流經,水的流動就成為定調設計,整棟建築外觀沒有重複的水紋線條,為最大亮點。
不同於其他圖書館的是,她有「吉祥物」,而且有四隻,分別代表館方的四大願景:閱讀、探索、休閒與學習(Reading、Exploring、Recreation、Learning),提供不同年齡、族群的民眾,都可以找到適合的服務與空間,營造出工作職場與家庭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間。
每層樓都設有獨立空間的手機室,讓民眾可以入內講電話而不會影響他人。五樓有漫畫區,是青少年最愛的區域。三樓設有多元文化中心,有美、英、法國資料中心與台灣資料區。整體空間大,毫無壓迫感。美中不足的是,全館各樓層(一樓之外)雖設有筆電優先區座位,卻沒有提供電源插座,成為自行攜帶筆電者最大的不方便。館方志工建議可到充電區補充電力,每次三十分鐘(充電區不設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