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阿輝伯」反嗆「抗日」宣傳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阿輝伯」反嗆「抗日」宣傳

 2015-08-22 12:51

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的「自我之歌」有一段說:「我善惡分明,我直言不諱/那洋溢原生活力的自我本性」(I harbor for good or bad, I permit to speak at every hazard/Nature without check with original energy)

李登輝前總統在日本雜誌投書指出,二戰時台灣的祖國是日本,馬政府舉辦「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活動,何來「抗日」之有?「阿輝伯」20年多前就曾經道出他那一代本省人「身為台灣人的悲哀」,卻得不到當時共同生活將近半世紀的少數國民黨權貴一絲絲的同情,一路口誅筆伐,今天他再度以92高齡,如初生之犢般直言不諱,打臉馬政府「抗日」宣傳,似乎已有萬劍穿心的自覺。

日治時期的日本,是世界級強國,500萬台灣人除極少數投效中國的投機份子及亡命之徒外,哪個台灣人可曾想過,「大日本帝國」會有垮台、台灣會有重歸中國的一天?哪個不是在日本統治下「奉公守法」,拿日本護照出國,甚至於為天皇效命沙場?戰前與日本領土相連的台灣先是「併吞」,然後是「內地化」,類似俄羅斯帝國併吞烏克蘭、芬蘭、波羅地海三國,而與歐洲列強之殖民非洲、英國之殖民印度,有所不同。

戰前台灣人雖有所謂的「抗日」運動,那是爭取台灣自治,而非回歸中國。更重要的,戰前中國也從未挑戰過台灣是日本領土的法律狀態,自奉為「國父」信徒的馬英九總統,不妨翻一翻「國父遺囑」提到的《建國方略》,是不是所有的規劃與地圖都把台灣排除在外?戰前說「日領」,戰後說「日據」,還說台灣人「抗日」、「心向中國」,無非要凸顯國民黨是「解放者」,為她的統治取得正當性。

在日本,「戰後日本」一詞,代表社會價值體系的大崩解,一個標榜「櫻花與劍」的社會土崩瓦解。在台灣,也有一個屬於李登輝那一代本省人的「戰後日本」,他們私下用日語交談,有的還寫日文「俳句」,有一年,《朝日新聞》連載來自台灣各地的「俳句」,轟動一時。他們國籍由「日本人」改為「中國人」,不僅遭到原有價值體系的大崩解,還要隱諱過去的記憶,甚至於面對兒孫輩也要有所保留,可說是情何以堪到了極點。

70年過去了,台灣的「戰後日本」日漸凋零,但馬英九總統得非常小心,這些日治時代出生的「日本人」(就像胡適說他是「清朝人」)對二戰歷史不是都沒有看法的,沒有看法是因為他們選擇了「認命」,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李登輝之所以會反嗆「抗日」,是因為馬英九今年以來炒作二戰歷史議題,炒得過火,讓絕大多數本省台灣人看不下去了。歷史議題剪不斷,理還亂,你大肆宣傳「抗日」,當下許多年輕哈日族說不定還會好奇問你「咦?是日本打輸了嗎?」我們建議身為「全民總統」的馬英九先生,二戰歷史議題適可而止,不宜再炒作下去。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