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藝術療癒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藝術療癒

2014-06-05 09:00
這幅《麥田群鴉》是梵谷在1890年他的人生最後一段歲月中所完成的畫作。這幅畫明白反映了他那些日子的心境,他試圖表達他的「悲傷與極度的寂寞」:透過不尋常的寬畫幅,麥田延伸得特別寬闊,並在畫幅前景處開出三條通道...。
這幅《麥田群鴉》是梵谷在1890年他的人生最後一段歲月中所完成的畫作。這幅畫明白反映了他那些日子的心境,他試圖表達他的「悲傷與極度的寂寞」:透過不尋常的寬畫幅,麥田延伸得特別寬闊,並在畫幅前景處開出三條通道...。

人生走到「知天命」的階段?回想起還有什麼事還沒做?就該像賈伯斯所言「每天都要當成最後一天來活」。在飛往巴黎的機上我帶了一本小書「印象主義」,看著看著腦中一直浮現著這些畫家在巴黎是怎麼樣的創作環境,當然巴黎是他們的活動範園,但是除此之外,巴黎周圍也是有他們的足跡,楓丹白露、巴比崇、而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奧維小鎮。

幾年前初看這本書的情境逐漸從記憶深處浮現,雖然時間不多還是一定要去朝聖,經巴黎郊區地鐵RER C1線,搭乘至Pontoise,抵達後轉搭Gare d’Auvers-sur-Oise火車。奧維小鎮因為梵谷、多比尼、塞尚、等印象派畫家讓這小鎮豐富了色彩,變得耀眼。沒有錯,有了畫家的小站,真的「多彩多姿」。

從這個多彩多姿的車站開始,循著小鎮提供的資料,順著路徑往走,彷彿被一股強烈卻溫柔的力量拉入歷史的洪流,當年文生所遭遇的種種情景,便歷歷在目地呈現在眼前,清晰而逼真。他在這裡渡過了人生的最後七十多天 (1890 5月20 日~7月29日) ,也繪畫了七十多幅他最重要的作品。

從他看著他的對象也就是小鎮的風景,對象物透過視覺進入他的意識之中到底是呈現出怎樣的「變化」,讓他的意識指揮他的運動神經(尤其是手),怎麼可能呈現出這樣的「畫作」。當然不是「隨意」之作,一定是經過他「精心設計」,讓「構圖、線條、造型、顏色」這麼豐富,完全取代「眼前的景象」。

「我花了多少時間,歷經多少艱苦,方能臻及此種創作才能,若我停止工作的話,勢將更迅速更輕易地失去它。前途越來越黯淡;我一點也看不到快樂的未來。目前我只能說,我想我們全部都需要休息,我覺得疲倦極了。困逆重重-那是我的命運,不會改變的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乾。」那是一種堅持,一種燃燒,一種意念,一種賈伯斯式的生活態度。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