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蔣渭水與學生運動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蔣渭水與學生運動

2014-04-13 14:28
1923年3月,當年台灣之光~飛行士謝文達,駕機在東京上空遍灑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宣傳單,招來日本政府的不滿和打壓。(圖片來源取材自網路)
1923年3月,當年台灣之光~飛行士謝文達,駕機在東京上空遍灑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宣傳單,招來日本政府的不滿和打壓。(圖片來源取材自網路)

1921年10月17日於台北大稻埕「靜修女學校」舉行成立大會的「臺灣文化協會」,可說是臺籍知識精英們的大團結,青年學生凝聚了民族大義,也啟迪了庶民大眾的人權民主思想、重塑殖民地人民的尊嚴與自信心。

文化協會的創立是經歷了長時間醞釀、波折、受打壓、跌宕起伏的過程,最後在1920年的「飛行家謝文達旋風」臨門一腳,達到轟轟烈烈的高峰。

早在1917年就讀臺中一中的謝文達在親眼目睹美籍飛行員史密斯的飛行表演後,就立下志願,畢業後說服家人對他習醫的期許,赴日投考日本伊藤飛行機研究所,不但考取,且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並取得「飛行士」資格。

1920年8月2日、3日謝文達參加在東京舉行的世界飛行競賽,由日本帝國飛行協會主辦的「第一回懸賞飛行競技大賽」。在高手如雲的日本東京,謝文達以精湛的技術締造了高度與速度的佳績,勇奪「三等賞」(第三名)!第一、二名都是歐洲人士,「臺灣日本人謝文達」竟為全體日本國民拿下最榮耀的桂冠!

消息登在8月5日的《臺灣日日新報》,鄉親為之振奮,爭相走告並引頸期盼他衣錦榮歸之日(咸信這是最早的「台灣之光」)。當時媒體也鉅細靡遺的報導謝文達於8月17日搭輪船啟程回臺,他的座機「勝利號」由汽船載運三日後運回臺灣等等消息。臺灣日日新報還披露了鉅富辜顯榮捐贈2000元以充作謝文達日後飛行活動的資金,這筆金錢相當於當時一位警察九年多的薪水!大手筆也證明了「謝文達旋風」的魅力。

謝文達返抵原鄉之後,20日接受臺灣日日新報的專訪;21日回到故鄉臺中、22日於葫蘆墩(今之豐原)參加鄉親為他舉辦的盛大歡迎會。9月23日,在臺北大稻埕行醫的蔣渭水運用這個契機,促使北部各級學校學生在總督府醫學校內大禮堂,主辦一場人數多達1200人的慶祝會,參加者包括了總督府醫學校、師範學校、工業學校、農林專門學校、臺灣商工學校以及淡水中學等等,可說是網羅了當時最頂尖的知識份子。蔣渭水發起「稻江應援團」;學生們則組成「在北本島人學生聯合應援團」支持謝文達的飛行表演事業。

1920年10月17日在各界期待下,謝文達選擇以在他的家鄉臺中作首場「鄉土訪問飛行表演」,其後又在臺北練兵場舉行兩場表演。

這是臺灣人帶著整個民族的驕傲,翱翔在自己土地的天空上,人民心中不只倍覺光彩,且有明白向殖民政府宣示:「公然以臺灣人為中心而歡迎台灣人」的意味。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臺灣各領域的精英份子和學生們都因此放下「瑜亮情結」、捐棄彼此的成見、化解了劍拔弩張的門戶之爭,攜手開啟「非武裝、文化抗日」運動。

一年後,蔣渭水擇定10月17日為「臺灣文化協會創立日」,有其深意。此後,臺灣人的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不但對應了全世界的現代化潮流,也提升了台灣人在知識上、思想面以及精神層面「形而上」的價值。

學生運動點燃的火種甚至延燒到日本本土。1923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團」代表蔣渭水、蔡培火、陳逢源抵達東京,與在日留學生會合,大規模遊行東京街頭,人人手持「自由」、「平等」、「正義」小旗子外,謝文達駕駛臺人募款購買的「臺北號」飛機,從空中揮灑台灣議會宣傳單二十萬張、五種色彩,為遊行掀起高潮。

空飄於東京市的傳單,內容包括:「臺灣人生活在暴吏之下」、「給臺灣人自主的議會吧」、「總督獨裁是號稱憲政立國政府的恥辱」…一張張傳單表達著臺灣人民反對集權統治的思想與渴望議會政治的心聲。連日本人都承認這是有史以來最活潑、最具震撼力的示威活動,不但一吐殖民地人民的怨氣和憤怒,更讓日本政府注意到應該給臺灣合理的施政作為。

從事社會改造運動者的路途是可歌可泣的,蔣渭水身陷「治警事件」的牢獄之災;謝文達更不得不被「稱病隱退」,放棄了他視為第二生命的飛行事業,黯然遠走「祖國」。他將臺灣人為他募得的購買飛機餘款九千多元悉數捐贈予1923年10月關東大地震的受災專戶。

臺灣人波瀾壯闊的文化抗日運動已經在年輕人「無私、無我」的情操,和一連串開啟人民視野的行動中盛大開展。此後,臺灣人前仆後繼地加入文化提升與文化抗爭的陣線,終於譜成1920~~1930臺灣史上最壯麗的,「自覺的年代」。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