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認同錯亂、族群對立及其他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認同錯亂、族群對立及其他

 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研究員 2014-05-12 11:32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一家名叫「史記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的出版商,在所出版的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中,有一段話引起洗腦教育的爭議。

這段話說「台獨運動對中華民國與憲法的否定,會讓台灣社會陷入國家認同錯亂,不利於台灣未來的發展。有關族群問題方面,有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台灣的選舉,原本已逐漸融合的族群,卻因台灣選舉頻繁,部分政黨為求勝選,不斷扭曲與挑撥族群,造成台灣社會的撕裂與對立,嚴重影響社會的整體發展。」顛倒是非、歪曲事實、刻意抹黑台獨運動與台灣民主選舉。

這本教科書的編撰成員無一是研究台灣史的專家學者,擺明要以政治立場代替史歷史事實,有違教科書應恪守超然、中立、客觀原則。顯示「黨國威權體制」的遺毒依舊氣焰囂張,有待台灣人民共同抵制。

筆者曾於貴報2月12日論壇發表<台灣史是台灣人民的歷史>一文,點明台灣近400餘年來在外來殖民政權統治下,台灣人民遭受政治壓迫、經濟掠奪、文化侵略,所以一部台灣史,其實就是一部台灣人民反抗外來殖民統治的歷史。荷蘭、西班牙、鄭氏、清廷、日本時代如此,戰後流亡來台灣的「中華民國」亦復如此。陳儀、蔣介石集大權於一身,壓迫台灣人民,發生二二八大屠殺及白色恐怖,符合殖民地統治的特徵。歷史證明,殖民統治才是獨立運動與族群對立的主要成因。蔣介石把台灣當成貫徹他個人意志,完成他「反攻大陸」、「反共復國」美夢的跳板,要求擁護領袖,萬眾一心,聽命行事,不容有不同的思想與意見出現。蔣介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以非經台灣人民所制定的憲法及其各種嚴刑峻法控制台灣人民,「黨國威權體制」的不公不義,是台灣社會最大的亂源。

當蔣介石的美夢破碎,中國的代表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代表中國道統、法統的正當性不復存在,他不思改弦易轍,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還權於民,終其一生,仍以大中國意識為主體,無視台灣人民的權益。在「復興中華文化」的政策下,學校不准教台灣史,不准說台灣話,不准研究台灣問題,甚至「台灣」兩個字也不准說出口,變成陌生的名詞。直到蔣經國繼任後,起用台籍菁英進入政府高層,至其晚年,始解除戒嚴,自稱「我也是台灣人」。但是國立編譯館審定的歷史教科書仍然沒有台灣史,台灣史附屬於中國史範圍內,有如對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宣傳品。

台灣人民以無畏的精神,前仆後繼,終於衝破外來殖民體制的禁錮,逐步實現民主化。台灣人民要求當家作主,不再任由統治者擺佈。有良知的史家,理應正視台灣人民奮鬥的心路歷程,擁抱斯土斯民,休戚與共,擺脫官方欽定歷史的束縛,以台灣人民為主體重新書寫,將過去以統治者為中心被扭曲的歷史翻轉過來,才是名副其實的「撥亂反正」。

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力圖台灣化、本土化,將兩岸關係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一邊一國」,雖然無法達成台灣法理獨立,至少顯示台灣事實獨立現狀,與中國立於平等的地位;並且將台灣史獨立成冊,鬆綁審定標準,突破言論禁忌,以台灣為主體的著作與歷史教科書呈現百家爭鳴局面,開放學校自由選用。無奈,多數台灣人民缺乏政治警覺,選擇馬英九當領導人,作為中國殘餘勢力的國民黨黨國權貴,再度盤踞在台灣政治、教育高層,無所不用其極伺機反撲,欲藉政治勢力介入歷史教科書,鼓吹兩岸血脈相連的「中華民族主義」,醜化台獨運動與台灣民主成果。

馬英九言必稱遵守憲法,課綱微調小組成員也主張歷史敘述應符合憲法用語,「憲法大於課綱」。然而,這部憲法係外來植入,是殖民體制的泉源,兩蔣時期部分重要條文遭到「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李、扁時期在不動本文下,經過七次增修,變成總統有權無責制,早已不合時宜,屢為各界所詬病。人為的律令與制度受時空背景的限制,不可能盡善盡美,史家應具備才識,探求民隱,發掘真相,運用如椽之筆,作為社會的明鏡,而非自甘墮落,妄自菲薄,以不合理的憲法作藉口,淪為政治的奴僕。

況且中華民國已國際社會被除名,國際社會公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國際社會否定中華民國存在,是無可逆轉的客觀存在的事實。馬英九一方面宣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另一方面又自我吹噓「一個中國只能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主權及於全中國」,違背國際社會共識,有如癡人說夢,自然不可能被接受。

他還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屬一國」,遇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敢自稱中華民國。例如民間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出現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馬政府就認為有「兩國論」入法之嫌,避之唯恐不及,無異自承中華民國不是「國家」。顛三倒四,分不清他所認同的國家是「中國」,還是「台灣」,這才是國家認同錯亂的源頭,不利台灣未來的發展。

馬政府不願順應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台灣為主體,努力使台灣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國家。由反共變親共,圖謀第三次國共合作,引狼入室,併吞台灣。台獨運動是要提醒台灣人民認清這種客觀事實,順應國際社會潮流,拋棄虛幻的中華民國名號,讓台灣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國家,與世界各國平起平坐,奠定台灣的長治久安。其實,那些在台灣關起門來高喊「中華民國」的人,目的只是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已。

至於把族群問題歸咎台灣的頻繁選舉,部分政黨為求勝選,不斷扭曲與挑撥,更是倒果為因,惡意抹黑。難道台灣取消選舉,恢復專制獨裁制度,族群就會融合嗎?台灣族群問題的歸根究底是國民黨的黨國威權體制,因為外來族群獨享特殊待遇,台灣人民遭受不公平的對待與歧視,被視為二等國民,例如萬年國會不必改選,機關、學校、國營事業重要職位均由外來族群擔任,十足外來政權的殖民心態所致。

台灣社會的資源分配不公,偏向特殊階級與族群,才是造成族群撕裂與對立的主因。最近罵台灣人為「台巴子」的郭冠英、在中國任職十年的謝啟大都能獲得特殊安排「爽退」,公器私用,浪費納稅人公帑,就是黨國殖民意識作祟,差序格局,關係主義,「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維,不造成族群撕裂與對立也難。

由上可知「史記教科書」的說法,明顯以主觀政治立場代替客觀歷史事實,倒果為因,內容偏頗,有違教科書應秉持客觀事實及民主教育的立場。該教科書推手張亞中(台大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教科書審定委員)直言不諱為「捍衛中華民族史觀而奮鬥」,他在一篇專文<從日治到日據:撥亂反正的起步>就明白透露要改變李登輝、陳水扁時代的「一邊一史」,「將教科書賣到各個學校,讓更多的高中同學能夠閱讀,以型塑他們正確的史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為完成此目的,張亞中邀請大力主張兩岸合編教科書的謝大寧(佛光大學研發長、課綱微調檢核小組成員、曾任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擔任編委。並由鄭旗生(兩岸統合學會執行長、史記公司負責人)與周世雄(國策研究院執行長、史記公司社長)合資創辦<克毅>、<史記>、<北一>三家出版社,以出版歷史教科書為主,讓「李、扁建構『分離史觀』『去中國化教育』的大壩終於有了裂縫,只要繼續努力,這條裂縫就有可能成為潰堤的裂口。」張亞中認為「這一場戰役的歷史意義是重大的」。

「兩岸統合學會」與「國策研究院」都是國民黨的智庫,「史記」相關負責人既是智庫成員,也是學會要角,與國民黨關係密切。張、謝二人且是課綱微調重要編審幹員,顯然球員兼裁判,涉嫌利益衝突與角色混淆。在野黨立委以是否有「大中國史觀復辟」、「洗腦教育」等問題質詢行政院長江宜樺,他僅強調是「維持中華民國體制的敘述」。而對外傳學校有高層施壓要求選讀,以低於市價六、七折出售,甚至達到一定數量還可招待至中國旅遊一事,立委要求教育部長蔣偉寧徹查時,他不置可否,只淡淡說選擇權在學校。

反服貿、反核四運動,重挫馬英九的氣勢。現在正利用黨政人事調動,監察委員、考試委員改聘,排除異己,鞏固政權,加強社會控制力道。透過學校從事一言堂的洗腦教育,灌輸「大中國意識」,呼應中國的「反獨促統」。顯示馬英九已黔驢技窮,猶作困獸之鬥。台灣人民如果不願忍受馬政府的倒行逆施,唯有團結一心,用盡一切辦法,讓「黨國威權體制」的神話徹底崩解。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