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即進入了以美國為主導的秩序中。它以「共-反共」、「自由開放-國族自衛」、「美國霸權-反美國霸權」等為軸心,形成了所謂的「美國秩序」,美國依靠著它的經濟力和軍力縱橫全球,可以任意的興兵干涉別國,而人們也知道,有秩序就有壓迫,在美國世紀裡,最大的被壓迫地區乃是伊斯蘭地區以及中南美洲和亞非的部份國家。
但人們也知道,世上並無永遠的霸主。霸主的窮兵黷武,由於樹敵太多,它必會愈來愈討人嫌棄,它的盟友也會逐漸脫離;它的窮兵黷武也會造成它的軍事不斷擴大,而使國力消耗、民生困窮,而根據世界發展的規律,當霸主太集中於對某些地區進行鬥爭,則在鬥爭的外國,就會有新的勢力崛起。在二○○○年代,美國對伊斯蘭地區強化鬥爭,於是中國遂趁隙而起,另外則是俄國也趁隙再起。因而「經濟學人」遂在最近的社論中表示:冷戰及後冷戰初期的一九九○年代,美俄是鬥爭的焦點,柏林圍牆的倒塌就顯示美國的勝利和俄國的失敗,但二○一○年後,美國將鬥爭焦點轉向伊斯蘭地區,使得美國國力涸竭,所以俄國有了報仇的機會。近年來歐洲愈來愈不聽美國號令,美歐的盟友關係開始鬆動,英國的新興政黨獨立黨以及法國的新大黨國家陣線都是親俄政黨,這顯示美歐關係已開始生變,英國的脫歐,接著可能法國也脫歐,再加上歐美新國族主義已經興起,貿易保護再起,這都顯示了「美國世紀」可能因為美國式微而淡出。整個世界可能成為美中俄鼎立之局,由菲律賓的脫美親中親俄,更預兆了世界形勢的可能大變。
而人們也知道,任何秩序都會有的國家受益,有的國家受害。在美國世紀裡,台灣被納入美國的勢力範圍,也成了美國經濟團的成員之一。所以台灣的安全及經濟發展,都有了屏障,所以從一九五○到二○一○年,台灣遂享有六十年的好光景,台灣因而能夠逐步脫貧,由小康進而富裕。尤其是一九五○到一九八○,中國尚未發展,台灣遂能快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從一九八○年代起,中國開始轉變,於是這個大龍被納入美國經濟圈,中國遂成了新的成長火車頭。當中國快速成長,而且中國的企圖心極強,發展的動能和潛力極大,於是台灣的經濟空間就受到擠壓,亞洲的地區遂出現了所謂的「風水輪流轉」(Recycling),台灣的勢頭遂被馬、泰、越等新的小虎所替代。在我的估計裡,所謂的四小龍,除了南韓外,台、星、港都將出局,在亞洲新秩序下日益邊緣化。
因此在這個世界秩序重新編定,尤其是亞洲重編的時刻,台灣的領導者一定要有敏銳的智慧,正確選擇台灣在秩序重編過程中的策略位置,我的主張是:
一、台灣已不能一廂情願的以「新南向」和「跨太平洋夥伴協議」作為策略目標。而是必須重新定位中台關係,如果中台關係能被良好定位,最後甚至於能夠成為中國的輔助,那麼對中對台都將有極大的助益。而在台灣內部,停止綠藍惡鬥,反而是建立綠藍同盟的關係將是要務。
二、菲律賓的特杜蒂已知道美國不可能為菲律賓而和中國開戰,所以他才脫美親中靠自己和中國解決衝突,基於同理,在川普時代,美國為了台灣而和中國開戰的希望更加渺茫,所以台灣的安全更希望自己去找路,因此台灣的國際自我定位和對中國的關係更為重要,台灣內部可有這樣的新共識?
三、不論國際如何變化,經濟競爭的規則卻不會變,因此台灣最重要的還是提升製造技能,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競爭力,栽培出更多跨國公司,小小的瑞士就有許多大型跨國公司,而台灣呢?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