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組合」今年3月成立後,今天(31日)在台北舉行第11場座談,並且首度拋出「產業創新」與「年金改革」兩項議題的政策方向,公民組合發起人之一、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蔡宏政指出,台灣當前的經濟問題,不在自由化或與簽定FTA問題,而在產業政策。
「公民組合」今天在台北舉行第11場座談,出席座談發起人包括林峯正、紀錄片導演李惠仁、作家平路、政大教授徐世榮、中山大學副教授蔡宏政、台灣大學副教授范雲等人。並首度由蔡宏政提出有關產業政策、年金改革兩項議題的政策思考。
蔡宏政指出,台灣2011年輸美的非農產品(工業產品、漁產品)總額裡已有四分之三免關稅,輸往歐盟近六成免關稅,輸往中國大陸也有五成多免關稅,至於出口到港、星則早已是百分之百零關稅。所以台灣近年出口停滯,不是FTA簽得太少,而是產業結構調整太慢;而產業結構調整太慢,則是來自政府根本沒有產業政策。
蔡宏政指出,台灣10年來不論是在大陸的市場的占有率、每人GNP,都被南韓所超越,不少人都把台灣落後的原因,歸咎於未能與美、歐等主要貿易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但事實上,韓國與歐盟的FTA是在2011年7月生效,韓國與美國FTA更遲至2012年3月才生效,台灣落後於南韓早在2011年之前。
對於台灣經濟戰略的根基,蔡宏政認為,應在產業技術創新,在產學合作與技職體系,應強化學術單位研發能量的釋放,良好人才的培育;提供創投種子資本有利的環境;政府協助整合國際商情,提升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的集體力量,培養企業國際行銷能力。
另外,「公民組合」也對年金改革提出方向,蔡宏政認為,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在歷史上一直都是為了鞏固政權正當性而設,社會保險的給付遠高於繳納的保費,其間的差距被當成是國家的恩惠,以換取人民的支持,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會有嚴重的財務缺口的問題。
他認為,社會保險目的是在提升人民福祉,所以不是勞工與軍公教互砍,而是一起向上提升。財務缺口必須以提高稅收來填補。
蔡宏政另外在「為何要有公民組合?」文章中也指出,台灣目前亟需解決的10大問題,包括:全面翻修「公民投票法」;阻擋「自經區」,建立綠色經濟、社會經濟新模式;通過「國土計劃法」,落實環境正義;抑制高房價,捍衛居住正義;建立「全民退休年金保險」。
另外還有,催生「公平稅制特別條例」對財團和富人提高課稅;制「最低工資法」,大幅提高受雇者所得;增訂選罷法「公費選舉」專章;召開「全國公民憲政會議」;以製造技術網絡為利基,建立全球運籌管理為主的投資與貿易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