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事前猜測,眾所矚目的第一次「川習會」訂於4月6日至7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進行,定位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芬蘭後「順道」前往美國進行的「工作訪問」。
只要是美、中兩國元首會晤,台灣總是繃緊神經,關切台灣的利益會不會受到損害。特別川普又被視為熱愛「交易式外交」的總統,而中國也絕不會放棄利用每次兩國元首會面時操作台灣問題。但這次台北的憂慮恐怕更深了一層,關鍵之一就是在川普政府處理北京的經驗可能不足。
根據多方研判,「川習會」不會觸及美中簽署「第四公報」的可能性,但北京向來的伎倆就是在雙方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或是新聞聲明裡,扭曲、放大、刻意混淆美方的說法,或是將習近平表達對台灣的既定立場與政策,變相套在美國總統嘴裡。因此,如果真有此類白紙黑字的正式文字產出,雙方幕僚事先都會斤斤計較,在文字上協商角力。但有時是美方不了解中文語法的奧妙,或是翻譯上的錯誤,常讓北京在事後吃了華府豆腐,台灣也受害。
2009年年底歐巴馬上任後首度訪問北京,和胡錦濤簽署聯合聲明,北京就玩足文字遊戲,讓白宮幕僚不察,出現「美國尊重中國領土與主權的完整,其中包括台灣之核心利益」等文字。等到事後北京擴大解釋,華府才澄清說明,但傷害已經造成。
兩週前美國新任國務卿提勒森上任後首次訪問中國,當著習近平的面前說出「美方願本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發展對中關係」,明確呼應習近平「新型大國關係」的論調,引來華府眾多中國問題專家與前任官員的撻伐。國務院替提勒森澄清,表示他完全理解此言論的效果,也有在閉門會議時向習近平嚴厲提出對朝鮮半島危機的關切。
但作為美國外交事務最高的主其事者,提勒森毫無外交與行政經歷,僅擔任過美孚石油總裁。他上任迄今的行事風格,更讓華府政、媒與外交界搖頭嘆息。北京肯定會利用此弱點,將提勒森對習近平的口頭善意表示,轉化成由川普背書的美中共同聲明文字。
對照提勒森的前任凱瑞擔任國務卿4年內,搭機出訪里程破百萬英哩,造訪81國,更早的國務卿希拉蕊更走遍112國,兩人的專長一在中東、另一在亞洲。這兩位前任國務卿也都曾擔任參議員,也具有外交資歷與國際威望,希拉蕊更是8年的前第一夫人。這些資歷和政績自然給「菜鳥」國務卿提勒森帶來無比壓力。
反觀提勒森上任以來出訪日本、韓國、中國三國,並前往德國參加G20外長會議,行事風格卻是低調沈靜,他出訪時甚至沒有去美國大使館視察打氣,也沒帶太多隨員,美國媒體更是拒絕往來戶。在川普宣示要大砍國務院三成預算之際,也不見提勒森為自己的團隊極力辯護爭取。據了解提勒森對文官下屬不信任,甚至很少互動,電報和情資也不太重視。這些舉措都教國務院外交官僚士氣低落,咸認提勒森不是在川普面前使不上力,就是和文官體系格格不入。
國務院文官眼見川普推翻歐巴馬的「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提勒森批評美國過去20年來對北朝鲜的戰略失敗,心中肯定不是滋味,但是對於川普政府未來的外交政策方向如何改變,也尚在摸索之中。
提勒森孤軍奮戰也就罷了,偏偏川普上任兩個多月,舉凡負責亞太事務的副國務卿、助理國務卿、副助理國務卿等政治任命職位都沒補齊,多由官僚體系次級官員代理。結果在最高領導人的政策不明、國務卿還沒進入狀況、官僚系統無所適從的情況下,川普就要和有備而來的習近平交手。
可以想見,如果北京與華府正在草擬「川習會」任何共同聲明文件,絕對是上下其手的最佳時機。至於包括朝鮮半島、薩德飛彈系統、南海、貿易等重大歧見,習近平只要虛應一番,或是帶著大筆投資採購協議來拉攏川普或其家人親信即可。
這才是北京欲利用「川習會」的文字詭計進一步打壓台灣的陰謀,台灣必須審慎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