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仁醫心路】老教授最後的心願 黃德修:我要親自為學生上最後一堂課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仁醫心路】老教授最後的心願 黃德修:我要親自為學生上最後一堂課

2016-11-13 10:54
他是台灣病理學權威黃德修,畢生致力於病理教學。圖/作者取自北醫大
他是台灣病理學權威黃德修,畢生致力於病理教學。圖/作者取自北醫大

今天(11月12日)是「醫師節」,【仁醫心路】專欄要特別介紹這位永遠的好醫師,他是台灣病理學權威黃德修,畢生致力於病理教學,今年9月,他親自幫學生上了最後一堂課......

黃德修1932年出生台北,在那個年代要讀書很不容易,特別是出身貧寒的孩子。黃德修一心想要學醫,他卻只考取獸醫系。

1955年畢業於台大獸醫,他先後在台大、高醫及北醫病理學科擔任助教。一心想從醫,始終沒有改變堅定信念的他,後來到日本慶應大學病理部進修,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返回台灣後,他回到北醫病理科,同時也在學校任教,用心地指導醫學生認識人體的奧妙,更鼓勵研究生投入基礎病理研究。


黃德修教授畢生投入病理研究及醫學教育。圖/作者取自北醫大

多數民眾都對「病理科」感到陌生,病理科醫師沒有第一線面對病人,然而許多臨床醫學的診斷依據,都須仰賴病理切片,因此病理科醫生可說是不可或缺的幕後英雄。

黃德修不只是一位好醫師,更是一位好老師。

他不是上完課就算了,如果學生考試考得不好,他不會責怪學生,反而會撥出自己的有限時間,請學生到他的辨公室,坐下來一邊喝「黑咖啡」,一邊拿出考卷,一題一題詳細地解說,直到學生完全了解為止,因此被學生暱稱為「黑咖啡掌門人」。

很多學生,現在已成為台灣各地的優秀醫師,他們都曾喝過黃德修老師的「黑咖啡」;他們永遠記得,在他們還是醫學生的時候,曾經有一位這麼關心他們的好老師,總是有耐心地教導他們,解決他們的疑惑。老師除了在學業方面解惑,還帶領大家「運動強身」,打橄欖球、踢足球。


黃德修教授被學生暱稱為「黑咖啡掌門人」。圖/作者取自北醫大

數十年如一日的春風化雨,黃德修教授在1996年從北醫大退休;成為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的他,仍是天天搭公車到校。

病理學是醫學知識累積的展現,也是臨床醫學最重要的根基,黃德修不吝奉獻一生所學,退休後仍持續到校指導學生,也到醫院參加每個月的臨床病理討論,更曾到花蓮慈濟大學繼續服務了十幾年。

遺憾的是,2013年底,他罹患肝癌,肝臟有好多顆腫瘤,已經不適合開刀治療了。黃德修過去的學生們,紛紛給他建議,建議他可以試試看各種最新的療法。

然而,身為病理科醫師的黃德修教授,比誰都還了解疾病的進展。

他知道自己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沒有其他有效的治療方式,他決定接受安寧緩和療護,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也同時觀察疾病在自己身上的變化。


春風化雨的黃德修教授。圖/作者取自北醫大

接受安寧緩和療護的黃德修教授,和癌細胞和平共處,他一天一天地記錄癌細胞在人體的疾病進展。

「他到死亡前的最後一天,還到辦公室喔......」兒子黃崇謙這麼說。

2016年6月,黃德修教授離開人世,他在生前有一個最後的心願。

老教授希望「親自為學生上最後的一堂課」,他成為學校第一位捐出大體的教授,他要為學生們上最後一堂的病理解剖課,直接奉獻自己的大體,讓學生們能夠直接觀察罹患肝癌的病理組織。


黃德修教授為學生上「最後一堂課」。圖/作者取自北醫大

黃德修教授過世三個月後,在學校的醫學綜合大樓舉辦一場特別的「臨床病理聯合討論會」,200多位醫學生、準醫師和醫師們,還有更多無法到場的學生透過視訊共同參與這場「老教授最後的一堂課」。

「起立!敬禮......」

儘管最後的一堂課,老師已經離去,他用自己的軀體來幫學生上課。

學生拿起手術刀劃開皮膚之前,對老師說:「謝謝老師讓我們有這樣的特權,剖開你的身體,了解你的疾病,謝謝老師為我們上最後一堂課。」

師生實際觀察肝癌的病理解剖,也深入研討癌症的致病機轉,希望透過基礎研究,未來能夠讓臨床醫學的治療更進步。

我想起曾有人說:「老師和醫生比起來,有一個地方很像,他們都用自己的知識,來照顧別人;老師以教學來照顧學生、至於醫生,則用醫學知識照顧別人,看到我們照顧的人好了起來,我們也感到高興。」

我們向永遠的老師-黃德修教授致敬,他不只是一位好醫生,更是一位好老師。即使沒有呼吸了,死後也想繼續當老師。他用自己的一生,為我們上了最寶貴的一課,告訴我們穿著白袍的使命到底是什麼!

【相關連結】
張肇烜醫師的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aohsuanchang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