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歲的廖媽媽一向硬朗,獨居自豪於這樣:「我才不請外勞,我自己會煮飯、㑹洗衣擦地板,出門買菜去玩⋯⋯」。這一年多以來,在桃園市愛鎮關懷據點週週都出席,連兒女約請吃飯都要求挪開時段。半年前在家跌倒,被已經在愛鎮據點結成好姊妹的江媽媽發現而通知兒子送醫。拗不過兒女的她,答應請外勞照顧,仍然持續的週週來參加,直到離世。生前還吩咐兒女:
1.不要唸經只要撥放音樂(如美空雲雀之歌)
2.不要告別式
3.不貼慈制昭告鄰里。
最最令人驚訝的是廖媽媽臨終「臥床只有三天」。這位曾經是大溪古鎮唯一的專業女性攝影師,到了老年絕口不提過去和遺言,在在令我們都起敬。(台灣的老人的臥床平均數是七年)
我們在大溪的「愛鎮關懷據點」彼此相約,廖媽媽足以成為我們的晚年典範,這樣是我們大家都要努力的目標:自立的晚年生活,互相的扶持和照顧彼此。我們打破鄰里疏離之牆,我們也突破世代隔離的陌生感。「五色鳥愛鎮故事舘」的媽媽們,不斷地規劃好玩的遊戲或手作,四代同堂週週玩樂,這樣的「生活感」充滿的活力,豐富老少的心靈。具有大廚辦桌師傅的蔣清香說的最深刻:「今天的服務是為了明日的自己」。自己社區的幸福自己創造,長照首部曲:我們要唱出勇健的老年快樂央望。

四代同堂手作之樂是生活美事
《北歐經驗,台灣轉化》一書提及,瑞典之所以最早面對高齡化,卻能較日本、臺灣延緩高齡化的進程,較高的生育率是主因,以2014年來看,瑞典1.9、日本1.4,臺灣1.1。1990年以來,瑞典65歲以上人口占17.8%,至2014年僅成長至19.5%, 推估2060年僅為24.2%。反觀臺灣,若以生育率1.1推估,2014年為12%,2061年將攀升至41%,使長期照顧的負擔越來越重!(摘自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綠主張月刊」)

<有企圖做的縣市都可能,沒誠意做的縣市會有藉口〉英派政府別客氣,且讓~縣市統計數字來洩密吧!
屏東今年五月為止,高齡人口比率已達14.78%,高於全國平均12.78%,全縣有超過一半的18個鄉鎮屬於高齡化社會。屏東經驗─「安居大社區」模式,是透過縣府跨單位垂直與水平的整合服務~普設社區關懷據點、日托中心、日照中心,從實務經驗中,發展出屬於屏東的社會福利發展模式。舉例來說,屏東縣社區關懷據點數目是208個,在全縣464個村里數中,佈建密度是44.83%,服務涵蓋率是71.12%,均高於全國率,化劣勢為優勢。日前,衛福部政次呂寶靜強調,今年行政院將討論長照2.0計畫,具體內容還待進一步確定。財源部分,目前長照服務涵蓋率約38%,未來預計逐年成長3%。
中央分配資源,主動的縣市優先,良性循環是:選出對的人,幸福經濟發展迅速。
找一條老幼有據的出路 ╱林綠紅·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主任
http://www.hucc-coop.tw/24285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