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在白宮簽署「301調查」前講話中的舉例:中國車進口美國是2%的關稅,而反過來美國車進口中國要扣25%的關稅。誰都算得出來,這是12倍以上的關稅差。但是中國人能買到較為便宜的美國車?事實上恐怕很難,因為美國車進口大多是國企公司,他們會聯合壟斷,而且他們的市場,也沒那麼多競爭對象。
最近中國上映了一部新片《我不是藥神》,第四天突破16億大關。這部反映中國癌症患者遭遇的現實電影,激起了民眾的強烈認同感。中宣部要求各媒體對此電影,不採訪、不報導、不評論、不轉引。並將批評的矛頭,指向國外的藥品生產企業。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劇中人物叫程勇,一位江蘇私企老闆患了白血病,吃了兩年瑞士進口的正版「格列衛」,每盒售價是2.35萬,共花了60萬元。
偶然的機會,他遇上印度療效相當的格列衛學名藥仿製品「格列寧」,每盒售價只有200元。這價格,給那些絕症病人帶來了求生的希望。他也成了「印度代購」人,病友們稱他為「藥神」。但是警方卻以「銷售假藥罪」逮捕了他。隨後幾百名患者聯名為他求情,他被無罪釋放。
電影切入點是中國人「吃不起藥」、「看不起病」。這是中共統治下的一個社會痛點,一人生病,拖垮全家,所以引起全民淚崩。
印度在70年代修訂了《專利法》,規定專利保護期到期以後,可以由其它廠家生產與專利藥成分相同的藥物(在台灣稱為學名藥)。
可是在中國不行,醫藥公司在中國依然可以享受單獨定價的優惠政策,不需要遵循政府的指導定價:所有的外國進口專利藥,定價權實際都在中共政府(發改委),他們禁止專利藥,在中國低價銷售,目的就是變相限制銷售量。
事實上,到2010年底,諾華公司向中國捐贈了超過74億元的格列衛。但是卻陸續有人爆料,中華慈善總會,將受捐的格列衛,以25,000元的價格賣給患者。
中共安排這個電影,可能想挑動民眾對外國政府和藥企的仇視情緒。因為現在美國給它的貿易制裁壓力太大,而中共又不想改變它的貿易政策,所以想綁架民眾對抗美國,沒想到,卻起了反作用。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