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藍圖】 從中油桃園煉油廠大火看安全科技思維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藍圖】 從中油桃園煉油廠大火看安全科技思維

2018-02-04 10:00
此次桃園煉油廠爆炸起火原因,中油初步調查認為是第二柴油加氫脫硫工場停爐大修完成,於1月29日完成觸媒硫化程序,在改進料的過程中,因油氣熱分離槽底部液位控制閥故障,導致系統運作異常,使加熱爐出口12吋管線破裂,繼而發生氣爆及火警。(圖/鄭文燦臉書、桃園市政府)
此次桃園煉油廠爆炸起火原因,中油初步調查認為是第二柴油加氫脫硫工場停爐大修完成,於1月29日完成觸媒硫化程序,在改進料的過程中,因油氣熱分離槽底部液位控制閥故障,導致系統運作異常,使加熱爐出口12吋管線破裂,繼而發生氣爆及火警。(圖/鄭文燦臉書、桃園市政府)

中油位於桃園龜山區煉油廠,1月29日清晨歲修後運轉,第二加氫脫硫工場加熱爐管線破裂,爆炸巨響傳到十幾公里外,民眾用手機錄下火光沖天的景象,一時在網路上立即傳開,事故適逢中油舉行新舊任總經理交接,讓中油十分尷尬,中油董事長戴謙,面對大眾對事故的責難,強調桃園煉油廠遷廠已是既定政策,但中油勞工董事孫志偉強力反對,表示中油應該調查肇責與加強工安程序,不是以遷廠打發,不然「桃園煉油廠是要遷到太平洋嗎?」

這次事故引起的這場辯論,即使中油遷廠是既定政策,但遷廠也非一時三刻就能完成,仍須以加強工安為最優先考量,但對於如何加強工安,國人的思維仍是「究責」與「程序」,連政府也相同。經濟部責成國營會成立專案小組調查,表示牽涉人為疏失就要處分,輿論批評第二柴油加氫脫硫場加熱爐有效期限到期,在申請檢查期間,中油仍繼續使用,中油則表示同仁可能因已拿到部分廠房大修許可證,就展開啟爐暖機,把事故原因,推給這樣程序上的問題。

國人最喜歡看到每次出事,就找個人出來,說都是他的責任,有如包青天斷案,找個倒楣的人上狗頭鍘給鍘了,就天下太平。為了找出哪個倒楣的人,或為了不要當上那個倒楣的人,平時就寫了一堆與安全不見得絕對有關的安全程序,只要通通照做,到時就沒有責任,誰沒有照做,到時就是他倒楣,其他人沒事。但人就是會出錯,機器就是會故障,這樣把安全程序當作責任劃分的防衛性機制,在許多領域,都已經證明只是徒然增加不必要的繁文縟節,對真正的安全有多少貢獻,往往存疑,甚至有時反而有負貢獻。

到底應該如何降低事故發生機率,甚至能消彌於無形,最好不要出任何事,才是人民的福祉,出了事以後找個人鍘了,並不能讓事故損害消失,也不能提升系統的安全性,已經進入21世紀,成天喊著物聯網時代,對工安應該有更科學化的思維,不是老是只會要求「照程序」、「更小心」,而忽略了人就是會犯錯,更不只會犯小錯,人經常會犯很愚蠢的錯誤,所以系統要設計成不論有人是否照程序都能「防呆」,萬一有意外狀況,能隨時警示或自動應變。如何應用科技來達到這點,才是達成絕對安全的辦法。

此次桃園煉油廠爆炸起火原因,中油初步調查認為是第二柴油加氫脫硫工場停爐大修完成,於1月29日完成觸媒硫化程序,在改進料的過程中,因油氣熱分離槽底部液位控制閥故障,導致系統運作異常,使加熱爐出口12吋管線破裂,繼而發生氣爆及火警。若是故障導致管線壓力不當升高時,就能馬上察覺,系統自動終止進料程序,是否就能避免這次事故?

過去高溫管線很難時時監控,對管線的全面性檢測,往往是等停爐歲修時,檢查厚度狀況看是否需要更換,或是等到發生事故後,才進行破裂管線材質、厚度、晶相分析,這只能鑑定事故原因,無法阻止事故於發生之前。若要全管線裝設感測器,也往往只能測量單點溫度,不易偵測變形以及連續性變化,但許多不同的感測技術逐漸成熟,如1月12日2018工程創新發展國際研討會上,發表一種「光纖感應監測」系統,雖然發表會上主打用於鐵路軌道安全,但對於管線設施也有應用空間。

光纖感應監測的原理,在於當光的介質,發生改變時,例如:溫度改變熱脹冷縮,或是受到壓力等應力,光受到介質的影響,就會發生相對應的改變,藉由分析光的改變,以及以變化時間乘以光速,來推算是哪一段光纖受到影響,就能了解某段光纖處發生了變化。在軌道應用上,可監測軌道溫度連續性變化,以及及早發現軌道是否變形,預防軌道變形或斷裂造成脫軌意外,降低旅客人身安全風險,也節省脫軌後的財務損失與處理時間。目前台鐵已經部分引進這項技術。

應用在管線上,可將光纖纏繞在管線,光纖本身就同時身為感測裝置以及訊號傳輸裝置,比起遍布感測器之後,要考慮如何傳輸訊號更簡便。當管線受到不當壓力,或是管線有某部分,因為日積月累的高溫侵蝕,而變得脆弱時,該處的溫度壓力會產生變化,會部分向外突出產生形變,當光纖監測感應到管線有異狀,可能即將破裂時,搭配自動化管理系統,例如:在管線破裂、引起爆炸前啟動安全措施,將事故消彌於無形,而不是事後才來評估汙染、損害、追究責任,或是被迫遷廠。

國內光纖應用的龍頭中華電信,也提出光纖感應監測在物聯網、智慧城市以及防災管理應用發展的前景,認為可用在橋梁監測、邊坡坍滑監測、環境監測等等,即時蒐集與傳遞訊息,不僅能預防事故,利於防災救災,長期紀錄資料後,還能為國家建立包含氣候、水文、地質、重要基礎建設數據資料庫,以利於進行資料整合分析,應用於風險評估等等分析,可在工程等領域創造出全新商機。

過去各產業領域,以航空業的經驗,提倡用系統性思維,取代對個人究責,因而有了諸如「防呆」的想法,是為了確實提升安全。如今,在系統性思維上,再加上科技與數據的思維,不僅只是解決安全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還能產生新的商機。時值國人每天追問產業新方向何在,這就是新方向之一,但如果我們對安全的想法,永遠停留在找個人鍘了,或是遷走眼不見為淨,那麼不僅無法達到真正的安全,自然也無法找到商機在哪裡。

(責任編輯:Elinor Wu)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