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拜經濟繁榮之賜,國際著名演奏(唱)家、演藝團體得以紛紛應邀來台演出。媒體也願意以大篇幅報導吹捧,這本是很可喜的事。可惜的是某些無冕王(后),胸無點墨,卻又不肯下工夫善盡查證職責,照單全收經紀公司或演藝人員所發佈浮誇不實的新聞稿。因此就產生了許多錯誤的報導,嚴重誤導民眾。我曾在Facebook有多篇論述,更正其錯誤。只是人微言輕,觸目所及,錯誤報導(甚至貶損及於他人)仍舊躍然紙上!
就以2015年6月第十五屆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而言,我國青年才俊曾宇謙以最佳成績奪得銀牌(金牌從缺),國人引以為傲、為榮,歡欣鼓舞之情溢於言表。某大報以頭版右上角頭條和內頁半頁大篇幅,圖文並茂報導、讚揚,誠然令人雀躍喜悅。然而遺憾的是執筆的記者事先沒有做好功課,沒有善盡查證的職責,純依其個人膚淺的認知,任隨己意下筆,不知有所節制,致流於浮誇、錯誤、疏失,甚至造成屈貶了前輩功業的情況。茲摘錄於下:
1.1958年創辦的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被「公認為最具傳統的音樂比賽,宛如古典音樂奧運般崇高。」
2.年謹廿歲的小提琴家曾宇謙獨享銀牌⋯是「台灣參加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獲獎第一人,為台灣古典音樂史立下新的里程碑,創下前所未有的榮耀紀錄。 」
3.同一篇報導文中,一再出現奇美博物館名琴「相挺」、「助攻」⋯「讓他爭戰各大比賽時總能用最好的琴和各國強手一較高下」⋯之類的話語。
4.⋯瓜奈里一七三二年所「打造」的上億名琴⋯⋯
5.外界總冠以「神童」、「天才」的他非音樂班出身⋯⋯
在評論之前,先簡介相關的國際音樂大賽:
l. 伊麗莎白皇后國際音樂比賽Concours Musical International Reine Elisabeth
為音樂新秀展開演奏事業而創立於比京布魯塞爾的國際音樂大賽。小提琴賽始自1937年;鋼琴賽始自1938年;歌者(Singers)大賽始自1988年;大提琴賽則始自2017年;在1953-2012年間增加了作曲比賽。是公認歷史悠久,最具傳統,競賽最激烈,聲望最崇高的器樂演奏賽事之一。
奬賞極為優厚:
第一獎 獎金25000歐元、音樂會、錄製CD,外加借用日本音樂基金會典藏的「赫金茲」史特拉狄樺里(the "Huggins'Stradivarius "violin)名琴,直到下屆比賽前。
第二獎 20000歐元、音樂會、錄製CD。
第三獎 17000歐元、音樂會。
第四獎 12500歐元、音樂會。
第五獎 10000歐元、音樂會。
第六獎 8000歐元、音樂會。
另外六名進入決賽者,每名各得4000歐元。
歷屆小提琴大賽名列前矛得獎者都晉身世界樂壇顯赫名家,如:大衞•歐依斯特拉赫、雷歐尼•柯崗、瓦丁姆•瑞品(Vadim Repin)、海美•拉瑞德(Jaime Laredo)、海爾秀翁(Philippe Hirschhorn)、賽諾夫斯基(Berl Senofsky)、蜜琳•芙麗德(Miriam Fried)、堀米柚子(Horigome Yuzuko)以及胡乃元、陳銳、曾耿元(第三獎)⋯⋯。
II. 威尼奧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Henryk Wieniawsky Violin Competition
為紀念一代小提琴巨擘兼作曲家威尼奧斯基而設立於波蘭的波茲南(Poznan)。歷史悠久,深具傳統,每五年為一屆的國際性比賽。首屆於1935年在華沙(Warsaw)舉行。參賽者年齡上限為30歲,須經由二場次賽事( consisted of two stages)之嚴格考驗。因為事務的生變,第二屆比賽間隔17年才於1952年在波茲南擧行。此屆比賽更趨嚴𧫴,增為三賽場次(three stages)。從2001年這一屆開始更加嚴格艱難,增為四賽場次(four stages)。因為這項比賽聲望崇隆,參加比賽者衆,因此在正式比賽的四場賽事之前,先由主審馬克幸•凡格洛夫(Maxim Vengerov)和其他評審委員,對全部報名參賽者預先做了初步的參賽資格聆審(preliminary selection auditions)篩選。評審委員都是傑出的音樂家,包括演奏與教學都聞名於世的沙卡•布朗(Zakhar Bron)--主審凡格洛夫的恩師。
比賽獎賞:
第一奬 30000歐元&金牌
第二獎 20000歐元&銀牌
第三獎 12000歐元&銅牌
三名優異榮譽獎 5000歐元
此外另有凡格洛夫設立的法定额外特別獎(the special extra-statutory prize) :為其中一名參賽者個別傳授教導12節課。
從得獎名單可看出這項比賽水準之高超,例如第一屆得獎前三名依序為:1.吉內特·奴馥(Ginette Neveu) 2·大衞·歐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 3.安利·鐵米安卡(Henri Temianka);大師級的伊妲·韓黛兒(Ida Haendel)名列第七。
第二屆得獎者:1.伊果利·歐伊斯特拉赫(Igor Oistrakh) 2.席特柯夫茲基(Julian Sitkovtsky) 3.薇爾柯彌兒絲卡(Wanda Wilkomirska)。
2016年,曾榮獲仙台國際大賽金牌的我國傑出小提琴家林品任得第五獎。
III.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The International Tchaikovsky Competition
在蕭斯塔柯維契(D.SHostakovich)、大衛·歐伊斯特拉赫、吉勒利斯(E.Gilels)、羅斯杜洛波維契⋯等大音樂家加持下,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於1958年成立,舉辦第一屆小提琴與鋼琴比賽,有來自22國61名參賽者。第二屆加進大提琴比賽,參賽者倍增,計來自31國131名。第三屆增加聲樂(the Voice category)。第九屆更増至51國513名。為避免參賽者過多降低水準,比賽的組織委員會採取了參賽員額限制的措施。
第十屆除保有傳統之外,也有創新發展;此後比賽只邀請以前的得獎桂冠音樂家(laureates of past competitions)坐上評審席位(the jury panels)。其意義為柴可夫斯基 大賽的得獎桂冠音樂家,將傳遞比賽的獨特藝術傳統和耀眼音樂精藝火熖(the flame of musical masterry)給新的世代。
柴可夫斯基大賽也產生了許多爭勝國際樂壇,赫赫有名的音樂家,如:第一屆的金牌庫利莫夫(Valery Klimov)、銀牌皮凱森(Victor Pikaizen)、第四屆的基東·克瑞梅爾(Gidon Kremer)、第六屆的奧利維拉(Elmer Oliveira)、諏訪內晶子(Akiko Suwanai)⋯⋯
駁詰錯誤報導
瞭解上述國際大賽,依據前列錯誤報導論述,駁詰於下:
1.伊麗莎白皇后大賽始自1937年,威尼奧斯基大賽創始於1935年,均早於1958年創立的柴可夫斯基大賽二十多年。柴可夫斯基大賽之創賽與進展模式亦皆依循前二賽。前二大賽競賽之激烈,得獎者水準之高有目共睹。說後起之秀的柴可夫斯基大賽是「公認為最具傳統的音樂比賽」是錯誤的。
2.1986年第九屆柴可夫斯基大賽金牌諏訪內晶子,於1989年進軍比利時伊麗莎白皇后大賽,落居銀牌;1967年伊麗莎白皇后大賽獲第三名銅牌獎的基東·克瑞梅爾,卻在二年後的1970年第四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奪金;2012年在伊麗莎白女皇大賽得第五獎的曾宇謙,卻在2015年第十五屆柴可夫斯基大賽中缺金奪銀!兩大賽熟優?如依上擧實例,流於形式粗淺的看法,則「宛如古典音樂奧運般崇高」的是伊麗莎白皇后大賽!
持平而論,上舉三賽皆屬頂級音樂大賽,無分軒輊。
3.曾宇謙在柴可夫斯基大賽中奪得銀牌,是「台灣參加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獲獎第一人」是錯誤的。早在1986年,台灣子弟詹曉盷(David Chan)就以不足十七歲之齡,歷屆最年輕的參賽者之姿,在第九屆柴可夫斯基國際比賽中,奪得小提琴第五獎。(詹曉盷容後介紹)
4.曾宇謙才剛缺金奪銀,記者就武斷的評定他「為台灣音樂史立下新的里程碑,創下前所未有的榮耀紀錄。」
我們要問「胡乃元在1985年伊麗莎白皇后大賽技冠衆多世界強手,奪得金牌」「林昭亮以精湛的琴藝,享譽國際,為台灣爭光」,這些都早於曾宇謙,榮光與貢獻有低於才剛得奬起步的曾宇謙嗎?他們的努力成果不算「創下前所未有的榮耀紀錄」嗎?
5.同篇文中,一再出現奇美博物館借名琴,以琴「相挺」「助攻」,「讓他爭戰各大比賽時總能用最好的琴和各國強手一較高下。」像這樣的話語,言下之意豈不是在表達顯示曾宇謙借助得力於奇美名琴之功而得以獲獎?這豈不是在貶低曾宇謙的辛勤努力與成就?!
一則真實小故事,提供參考。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福利茲·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將要在倫敦舉行一場演奏會。當時飽經戰亂禍害,吃盡德、奧兩國所帶來的苦難的英國人,似乎餘恨猶存,仍有濃厚的排斥德、奧心理。克萊斯勒是奧國人,所以在演奏會的當天早上,有一家報紙不懷好意這樣記載:「今晚前往赴音樂會的聽眾,並不是去捧一個在奧國旗幟下打仗的人。他們是去聽一把具有高價的小提琴而已。」
然而克萊斯勒的琴藝畢竟是當代一絕,他那甜美的音色,高雅美妙,無與倫比的琴韻,絶無例外地溫暖了聽衆的心靈,陶醉而渾然忘我。
當克萊斯勒結束了他的第一個曲目,台下掀起了如雷的掌聲。突然,這位大音樂家用膝蓋把他的小提琴折斷了!
「這是今天早上我花了二英鎊在一間店坊買來的小提琴,」他説道:「我現在就要用我的史特拉狄樺里(Stradivarius)琴演奏下面的曲目了。」
「名琴與名家相得益彰」,卻不是用來增長演奏戰力!
6.1979、81年應筆者之請二度來台演出的當代長笛泰斗朗帕爾(Jean-Pierre Rampal)所使用的名貴「黃金長笛」是名匠精工「打造」的;奇美博物館借曾宇謙使用的是製琴大師瓜奈里「精雕細琢」「精心製作」的,而不是「打造」的;小提琴是木料作成的,不是金屬,一打就破、碎!如何「打造」?
7.曾宇謙得獎前在柯蒂斯音樂學院進修,屬音樂科班出身。詹嘵盷得獎前在校主修的是電腦,非音樂科班出身。
8.威尼奧斯基大賽參賽者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強手,競爭極為激烈。該賽錄取頒獎七名,因為都身手不凡,幾乎難分軒輊。因此雖有名次之分,比賽大會皆一律視同桂冠音樂家(laureates)。在這樣重要的大賽中,林品任能獲得第五獎,實屬不易,為臺灣立下紀錄,為台灣增光!可是前文所提之媒體大報,卻吝於讚揚,無一字之報導,令人浩嘆!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