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食安雲」雲端服務應走進日常生活 讓民眾有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食安雲」雲端服務應走進日常生活 讓民眾有感!

 2016-04-15 18:45
行政院食安辦、資策會今日舉辦食安雲專家會議,廣邀專家學者與會。
行政院食安辦、資策會今日舉辦食安雲專家會議,廣邀專家學者與會。

政府建置跨部會食安雲,讓營養午餐菜色全都露,也讓食物中毒事件逐步退出校園;食安雲預計107年達到跨部會食安預判、預警系統,專家也建議加入公民參與機制,提供隨手可得的食安資訊,讓民眾更有感。

行政院食安辦、資策會今(15)日舉辦食安雲專家會議,廣邀專家學者與會。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致詞時表示,食安是複雜議題,如同迷宮一般,出入口很多,食材可能來自產地、進口,用傳統方法管理難做到滴水不漏,因此,建置跨六部會食品雲,下半年將全面測試,確認系統有效運作。食安會報委員孫璐西教授表示,食安雲建置不易,尤其要統合跨部會資料處理方式,她期待食安雲能找出黑天鵝,浮出高風險業者。

前立委田秋堇指出,國人愛銅板美食,但看到夜市比臉大的雞排總免不了擔心肉品來源。雖然食安已有追蹤機制,仍不夠到位,例如農委會在散裝蛋蛋箱上有 QR Code 掃瞄溯源,但是,歐盟已在每顆雞蛋上列印條碼,她建議政府落實在民眾每天接觸的食材管理上,才能讓人有感。

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指出,政府建置的食安雲仍高掛在天上,連地方都不知怎麼用,更何況民眾?消基會調查,民眾在食安議題最關切食品安全、安心(有無摻偽和假冒),以及符合經濟實惠等。政府建立食安雲,更應思考系統對業者及民眾參與的誘因。

資策會執行長吳瑞北表示,食安雲應加強深度、廣度,發揮更強趨動力。除校園平台,更應該將食安系統擴大到餐廳、夜市,甚至比照資安、醫管系統輸出國際,建立台灣美食不僅好吃,背後的智慧和科技含量同樣不容小覷。

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台灣長期低物價壓得食品業者難喘息,但是,好的食材仍有市場,例如全聯推無落葉劑的紅豆,就獲得消費者青睞,顯示並不是低價才有市場。Open Data.tw 創辦人張維志指出,資訊要放在對的地方才有力量,例如速食店點餐單加註熱量標示,就會讓民眾有感;食安雲建置要加入全民參與的機制,食安雲有被動查詢,也要有主動回饋,讓全民是消費者,也有監督作用。

食力編輯總林正文指出,食安雲最終目標是建立風險溝通,她觀察近年食安事件報導模式,均是食安風暴、產品流向、檢調偵辦等,但消息來源均是片斷資訊,民眾如霧裡看花,期待食安雲做風險溝通,消除民眾對食安事件的恐慌。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