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台北國際奧會執委吳經國,5月19日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指出,值此台灣身處外交困境,體育是台灣爭取國際空間的出路之一。
通常在瑞士洛桑辦公的吳經國,也是國際拳擊總會主席,這次他回台灣主持,新北市主辦的「2015年女子青少年與青年世界拳擊錦標賽」;這也是台灣第一次舉辦「奧運單項」的國際比賽。
吳經國表示,這次比賽可以為台灣培養主辦國際賽事的經驗,也能夠讓外界更多方面認識台灣。他說,該項賽事,對國際拳擊總會而言,是個重要比賽,等級也不低,不論選手或是裁判都是在拳擊運動中,有著相當份量。
外交處境
吳經國向《BBC》中文網表示,僅管台灣的外交空間有困難,體育仍是「一條讓台灣走出去的路」。近幾年來台灣內部,許多聲音表示對於「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這個名稱有所不滿,吳經國說,當年是已故的前奧會主席薩馬蘭奇(Joan Antoni Samaranch i Torelló,生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1980-2001年間,擔任國際奧會主席),為了讓台灣年輕運動員,能夠參與國際賽事,所想出的折衷辦法。
他說,經過大約30年時間,中台雙方關於這個名稱問題,多數可以接受;這也是台灣參與國際奧運比賽項目的唯一方式。
國際奧會對於「參賽名稱」一事,近來修改會章,規定參賽隊伍,不再以國家為單位,而是以「地區奧會」為單位。吳經國解釋說,但是後來因為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Catalonia)獨立運動,對同樣出身於當地的薩馬蘭奇,施加強大壓力;而法國的巴斯克獨立運動( 即巴斯克自由國 "Basque Country and Freedom"),也對加入奧運躍躍欲試。
西班牙因此在奧會中運作,使得國際奧會通過新規定,即加入奧會成員先決條件,必須是聯合國成員國,換句話說,台灣如果要以新的名稱加入,那就得要符合後來修訂條款的條件要求;目前,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其結果會如何,可想而知。
吳經國藉此向台灣意識政治人士說明名稱問題時指出,體育競賽是台灣較有可能走進國際社會的選項之一;應該妥善運用此一資源,讓台灣運動選手們有機會站上國際比賽舞台。吳經國並說,「體育解決不了政治問題」;卻可以讓台灣更有國際觀,「大家應該把握機會,不要放棄」。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VOA,2013年)
吳經國,台灣體育界人士。1988年當選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委員,目前在全體112名國際奧會委員中,是排名第17位的資深委員。2012年於一項祕密投票,以20票對8票擊敗對手,獲提名為最重要決策機構的國際奧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也是臺灣代表,首次擔任國際奧會執委一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