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次長杜紫軍日前說預估2050年有機會達非核家園目標的說法,引起環保團體不滿,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今(2)日舉行記者會,抨擊杜的說法意謂核四就是準備要商轉,並且漠視再生能源的發展。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今舉行記者會指出,政府為推動核四、合理化核四的興建,漠視和低估再生能源,也不積極推廣再生能源,杜紫軍日前提及,再生能源要能取代核電、長期穩定供應是2030到2050年的事,但這樣的說法是嚴重背離事實、胡言亂語。
環保聯盟指出,事實上,現有3座核電廠立即停止運轉,根本不會缺電。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表示,自2008年以來,夏季尖峰用電時期,備用容量率都高達20%以上,2012年為22.70%,而核電的裝置容量為總裝置容量的10.63%,若停止核電,備用容量率仍有12%,沒有缺電的問題。
王塗發表示,核四的裝置容量為目前總容量的5.58%,若不商轉,備用容量也還有剩,何況未來還有其他新電廠,並且尖峰用電可以用負載管理和節能措施來降低。2012年的平均發電設備利用率只有49.80%,可見並不缺發電設備,而是缺乏良好的負載管理。所以,不必等到2030年,現在就可以零核電而不缺電。
環保聯盟表示,政府為了推動核四而有意漠視和低估再生能源,2012年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佔比為7.47%,發電量佔比為4.24%,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所獎勵的風力、太陽能、生質能、地熱等之裝置容量和發電量佔比則分別為1.87%和0.75%。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呂忠津指出,美國愛荷華州2012年風力發電就占了24.5%發電量,加州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將達到33%,以現在可行的技術來說,台灣的再生能源潛能豐富,為什麼美國做得到,而台灣做不到,這是政府失職。
環保聯盟說,我國再生能源未能蓬勃發展的原因,並非缺乏來源和蘊藏量或技術不成熟,而是政府提供的誘因不足,如收購費率太低,以及申請設置之手續過於繁複,使得業者裹足不前;政府為了合理化核四的興建,而不積極推廣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