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我讀了一本將快要出版的新書稿。
周桂田教授是我在台大社會學系的早期學生,畢業後到德國師承UlrichBeck教授,專攻風險社會的新社會科學領域。學成回台,更專注對環境社會學、風險社會和氣候變遷這三個相關重要研究都有很多論述著作,並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桂田的上一本書《風險社會典範轉移》(2014),重點還放在比較抽象和理論的論述,算是他對第一現代「風險社會」與第二現代「不公平社會」之間典範區隔的一般性交代,讓讀者對此領域有打基礎的作用。
這本新書就更進一步了,直指全球氣候變遷加速。台灣風險社會的來臨,也惡化「高碳經濟」對台灣不永續發展的險惡狀態。「在地論述」是這本書跟前一本書最大的不同,也是我很欣賞的本書特色。
不只「在地論述」當中,桂田另有進一步的「在地行動」,針對台灣該如何從高碳社會走向低碳社會的必要轉型,提出策略思考的兩個大方向,一是診斷(本書的第一、二部曲),二是藥方(本書的第三部曲)。在診斷篇的剖析中,讓我心有戚戚焉者包括剖析「高碳經濟社會」的結構和惰性,和批判民眾對氣候變遷的焦慮和企業抗拒及政府失責之間的矛盾。而在藥方篇中,讓我有同感的則是對公民集體認識的覺醒和倡議公民社會運動的集結。他更提倡將台灣的綠色運動從「反污染運動」層次提升成為「氣候變遷風險運動」。用我的觀點來說,就是整合和擴大已有的反公害、生態保育和反核三大環境運動支流匯合成為一個以關心和催促台灣從高碳社會邁向低碳社會的社會變遷運動。這一點深獲我心。
圖/民報資料照,張良一攝
這麼一個大規模的社會轉型運動要動員的知識、溝通、遊說、行動、策略何其多。涉及的「鬦爭」(抗爭)也何其大。就我長期研究台灣典範轉移(從認知、態度、個人行為、集體運動和政策改變創新),我坦白說,三十年來台灣仍然在目睹從舊成長典範(growthparadigm)到新環境典範(environmentalparadigm)的轉移中;雖持續,但不快,而且阻力不小,在政策上更是猶豫、蹉跎時有所聞。可謂典範轉移大不易。
不過,我也清楚看到在典範轉移過程中,有進步先鋒,也有抗拒的反動者。我們要進一步思考的不外就是如何壯大進步的低碳前鋒人士,去直接對抗那些高碳反動者。尤其要注意的不只是那些明目張膽的高碳企業家,還有那些躲在高碳利益後面的政府官員。
桂田的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好好思索怎樣去走這下一步。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