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7日上線的一篇投書〈我有一個夢〉,於讀後,總覺得文中所描述的夢想,並非遙不可及,一時難以實行。在此絕無對原作者潑冷水之意,而僅提出目前就可行的辦法,且人人都做得到。
除了第一個夢想較複雜些,就留待最後再討論外,其餘的夢想皆及時可行。吾人若想多了解自身台灣的歷史、地理、文化、詩詞、音樂、藝術等,不必像中小學生一樣,被動的等待政府部門,如:教育部、文化部等編入教科書,再來頗覺乏味地啃讀。坊間有不少出版社,如:玉山、前衛等即籌劃並發行了一系列的叢書,涵蓋了台灣史地、文化、文學等,甚至於獨立運動、民主化前後的政治發展。
其次,當靜下心來,欣賞台灣詩詞等文學,譬如:展讀楊青矗所編的《台詩三百首》時,無形中會被那些文藻不亞於唐詩、意境尤勝於唐詩的字辭、韻律、節奏等所吸引,並逐漸了然於胸。然此均與閒逛百貨公司,吃些一般美食,或看些純娛樂性的影劇等,毫不衝突,因為美好、感人的文學,就是經由世俗生活提煉出。
再談及國人出門在外,應大聲說出來自台灣,此更非難事。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起飛,其觀光客日益增多,歐美地區也掀起學中文的興趣,因此一聽到有旅客講華語,該地人士都直認為是中國人。這時我就常補充一句:我是講華語沒錯,但我來自台灣,一個位於亞太地區的島國,所以我是台灣人。
一旦歐美人士聽到「台灣」一詞,大部分皆有概念,約略知道那是個自由的國度,不同於專制、共產的中國。相信常出國的人,也多有類似的經驗,即不想被誤認為中國人。
最後論及原文的第一個夢想。不知原作者之意,是否暗指國人的藍綠對立,或謂統獨想法的差異?其實民主化、本土化愈深入,經歷的時間愈久,國人自然會拋除不切實際的大中國思想,改而接納,並習慣所生長的台灣,包括其天然環境、人文地物、民主發展、國家走向等。
然一般而言,無論是台灣,或是歐美、日韓等,人人可學著互敬互諒,不必彼此算計或猜忌,但還是得有防範詐騙集團,或居心叵測者之心。此即常說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