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把「轉型正義」說成「清算鬥爭」 陳弱水:比擬不倫 是對可悲歷史的不尊重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把「轉型正義」說成「清算鬥爭」 陳弱水:比擬不倫 是對可悲歷史的不尊重

 2018-04-23 19:02
台大校長遴選排第二名的前台大文學院長陳弱水,特別在臉書發表文章指出,把「轉型正義」稱作「清算鬥爭」,不但比擬不倫,也是對可悲的歷史的不尊重。圖/陳弱水臉書
台大校長遴選排第二名的前台大文學院長陳弱水,特別在臉書發表文章指出,把「轉型正義」稱作「清算鬥爭」,不但比擬不倫,也是對可悲的歷史的不尊重。圖/陳弱水臉書

立法院去年底好不容易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人事案上週五付委,還引發朝野激烈衝突。國民黨批判民進黨推動的轉型正義是「清算鬥爭」,轉型正義話題不斷,但是卻淪為各說各話的口水之爭。台大校長遴選排第二名的前台大文學院長陳弱水,特別在臉書發表「從『正義』談『轉型正義』」文章指出,「轉型正義」和「清算鬥爭」不只有觀念上的根本差異,行動表現也完全不同。把「轉型正義」講成「清算鬥爭」,不但比擬不倫,也是對可悲的歷史的不尊重。

陳弱水在臉書表示,在近年的臺灣,轉型正義是重要的議題,但很多人或者感到疑惑,或者不以為意,還有人曲解攻擊,阻撓其推行。這個情況的成因很多,他個人以為,我們文化當中欠缺正義的價值,也是一大因素。

陳弱水指出,轉型正義是正義的一種,立足於正義的觀念和價值;正義最基本的意思是道理:道德的原理或道德的規則。不過,在中國歷史上,「義」的道德原理涵義只有從戰國中期到西漢比較盛行,時間相當短,往後就一直隱晦,是個弱勢的價值。整體來說,華人的道德觀傾向於主觀的善意,或許可以形容為「多情寡義」。

陳弱水表示,在歷史的演變中,「正義」成了西方道德觀中的首要價值,西方主流的正義觀以平等為核心,亞理斯多德把「正義」分為兩個基本類型:修正的正義與分配的正義。「修正的正義」是指改正傷害或損失狀態的原則,受到損害的一方應該得到補救,恢復受害以前的狀態;「分配的正義」則指,具有相同條件的人應該獲得同等價值的資源。「轉型正義」就是「修正的正義」的一種。

陳弱水指出,良善的司法可以說是「修正的正義」的具象化,我們不可能不要司法制度,不可能說:事情發生就發生了,要向前看,不要追究。對於損害與紛爭,司法有尋求真相的義務,在嚴謹認知的基礎上,能補救的盡量補救,有時則需要究責和懲罰。

陳弱水認為,比起司法個案,「轉型正義」的意義更為嚴肅,因為它處理專制體制帶來的深廣傷害,讓受傷者和整個社會了解發生了什麼事,仍然存在的損害和不正(如財產的剝奪與掠取)更應儘速解決,這種正義的實現是國家健康往前走的重要基礎。

針對有人把「轉型正義」說成是「清算鬥爭」,陳弱水特別指出,「清算鬥爭」是中國共產黨的術語,指發起運動整肅特定對象。「清算」的對象為何,看政治的需要,從資產階級敵人到自己的長年同志都可能;至於「鬥爭」,意味清算的手段是任意的,輕重由心。「轉型正義」則不同,它有道德原則和法治的基礎,除了期望透過補正與真相解明達成某種程度「修正的正義」,轉型正義的進行方式也受程序正義的約束。

陳弱水強調,「轉型正義」和「清算鬥爭」不只有觀念上的根本差異,它們的行動表現也完全不同。1949年初,光一個月內,共產黨就在天津對工商業者發動了53次清算鬥爭,其他血淋淋的事蹟就不用說了。把「轉型正義」稱作「清算鬥爭」,不但比擬不倫,也是對可悲的歷史的不尊重。

陳弱水表示,在臺灣,人們心目中的善心善行大多屬於慈愛的類別,這是我們重要的道德資源;但在傳統的影響下,我們對愛心的想像基本上仍集中於親密圈的關係以及救濟布施。他認為,在現代公民社會,仁愛更恰當的認識是人道精神──要能了解他者的苦難,包括因不義導致的苦,並予以協助。「轉型正義」正涵藏了這樣的意識,「轉型正義」的推動,不但合於道理,還能擴大我們的道德視野。

陳弱水是今年年初台大遴選校長被推薦人之一,也是被視為是呼聲較高的人選,在第一階段校務會議代表推薦投票時,跨過門檻的5人,陳弱水不推薦(反對)票數最低。在第二階段遴選委員會的兩輪投票中,陳弱水及管中閔在第一輪投票出線,兩人在第二輪投票PK時,陳弱水以9票對12票敗給管中閔。不過,隨即傳出管中閔隱瞞台哥大獨董身分、台哥大副董蔡明興為遴選委員未迴避,還有論文涉抄襲、赴中國兼職等質疑不斷,台大校長至今仍未正式聘任。

當時《自由時報》並且報導,原本呼聲非常高的陳弱水,選前被刻意歸為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人馬,使反綠反李的力量,微妙地集中投給藍營色彩濃厚的管中閔。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