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228七十週年反省與檢討/這是學習寬容的過程 國史館長:政府首要在充分公開檔案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228七十週年反省與檢討/這是學習寬容的過程 國史館長:政府首要在充分公開檔案

【反省與檢討系列二】台灣社會要有彼此的寬容,在追究這件事情時,都必須彼此體諒,這是為了社會要和解。

 2017-02-24 10:26
「從政府來說,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應該充分地公開檔案」,國史館館長吳密察談二二八70週年政府該做什麼,他表示,「沒有公開檔案,一切免談」。圖/張良一
「從政府來說,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應該充分地公開檔案」,國史館館長吳密察談二二八70週年政府該做什麼,他表示,「沒有公開檔案,一切免談」。圖/張良一

二二八70週年,在歷史研究與台灣人的歷史意識方面,可以做些什麼?對新政府進行228真相調查與和解,落實轉型正義有何意義?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從政府來說,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應該充分地公開檔案」。

對於二二八歷史真相的追尋,吳密察則認為,是台灣「學習寬容的一個過程」,大家要的真相不盡相同,對受難者家屬而言,「你總該告訴他,(長輩或親人)是不是當時就被殺了,或者是關了幾年、什麼時候死在獄中,他要的是他的父親幾月幾日在哪裏,在哪裏被槍決」,然而不同世代的遺族,要求的也不盡相同。

沒有公開檔案 一切免談

「沒有公開檔案,一切免談」,吳密察日前受訪時表示,國史館做為管理檔案機關,最重要的就是把檔案整理好,目錄製作好,然後公開檔案,「大家可根據目錄找檔案,檔案做出來怎麼解讀?就由大家去解讀,大家會不同興趣和角度去解讀」,這也是這幾個月他努力在做的。

至於228檔案開放目前的利用狀況,是否預估今年會比較多人關心?吳密察說,是否成為輿論焦點或有一股「研究熱」倒不一定,台灣的學術界對此有穩定的研究風氣,但現在年輕人對政治史的研究不太有興趣,喜歡做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所以也不太可能就這樣有一個大的研究方向變動,但至少史料公開,會觸發研究者一些新的思考和方向」。

記者也詢問,今年適逢事件70週年,國史館是否擴大舉辦活動?他表示,228紀念館長期會有展覽,主要的展覽會由基金會規劃,但國史館也會和一些單位合作,例如日前和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合作。除國史館出版外,中研院台史所也會陸續把買到、找到的軍情局檔案進行出版。不過民間還是沒有把檔案繳回。


二二八基金會針對228事件七十周年舉行一連串的展覽與紀念活動。

吳密察說,以前的檔案管理不是百分之百完美,有些可能像上次那樣就出去了(指去年2月民眾上網買檔案事後遭憲兵搜索),「有的是不小心,有的是違法」。例如當年921地震時整個政府機關垮了,推土機推過,有人在廢墟中撿走,「但那就是政府的東西,照理說就是送回來給政府,在市面上流通,反而會不小心觸法」,若看到有人上網買賣,最好是通報政府機關。

省籍情結、不原諒國民黨... 最重要原因來自228事件

對228歷史的傷痛,一般民眾應如何看待?政府除了紀念、追求真相,從歷史時間軸的角度又怎麼看待?對此吳密察說,228事件是整個台灣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譬如大家講「省籍情結」,有人一輩子對國民黨不能諒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228」,而大家對228真相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對於一個父親或祖父在228失掉生命的人來說,他要的真相也和一般人要的不一樣,對他來說,他的父親當年被帶走就沒有再回來,你總該告訴他,是不是當時就被殺了,或者是關了幾年、什麼時候死在獄中,他要的是他的父親幾月幾日在哪裏,在哪裏被槍決」,吳密察解釋。

「另外一種是,家裏沒有具體的長輩受難,但因為這樣,長輩跟他說就不要信國民黨,因為這樣我們就受到影響,要的真相不一樣」,吳密察說,台灣的每一個人,「甚至是外省人,他說我父親是1949年才來,跟這無關,你們現在動不動就說是本省人外省人問題,即使是,也跟我家無關,如果要真相,他就會要一個整個大的、結構性的了解」。

「但我們不能說哪個是對,哪個是錯。怎能跟受難者的後代說,你要的真相強人所難?不能這樣講」,他表示,台灣社會要有彼此的寬容,在追究這件事情時,都必須彼此體諒,這是為了社會要和解。

「今天受難者的兒子這樣要求,但到了他的孫子和曾孫,也許會要求一個比較抽象的,而不再只是要知道長輩在何時何地被槍決這樣具體的事,也就是說,即使他的先人受到傷害,但不同世代對真相的要求也可能有所不同」。

台灣社會學習寬容的一個過程

吳密察強調,這也是台灣社會學習寬容的一個過程,「這就是為什麼30年前鄭南榕與陳永興醫師、李勝雄律師喊出228和平運動的核心價值,不能讓這件事情凍結在事件發生的當時」。

對於學者或文史工作者228進行口述歷史與田野調查,如何和228真相調查與歷史研究結合,對真相調查能有幫助?吳密察表示,檔案畢竟是官方說法,「任何事情都有見與不見,譬如228當時有人在台北,有人在台南,看到的不一樣,每個人都有其見與不見」。

他形容,好比現在街頭運動,現場帶頭人士常會說「我們現在已經超過15萬人了,但台北市警察局出來說今天3萬人,這一定有各自不同的」,就像清鄉當時警察機關向上呈報的「壞人」名單,「但真的是這樣嗎」?

【系列報導】
228七十周年反省檢討一/從拆銅像談轉型正義
228七十周年反省檢討二/政府首要在全面公開檔案
228七十週年反省檢討三/走了日本 來了瘟疫!
228七十周年反省檢討四/法治文化衝突下的二二八悲劇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