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到來的星期天就要舉行法國總統大選的第一輪投票,相信關心歐洲情勢發展的諸多觀察者都將目光聚焦在這裏,看看究竟可能會是誰要在未來五年領導法國,而且這不僅僅是法國的問題,還牽動著歐盟及歐洲的未來發展,甚至是俄、美未來在歐洲的勢力消長,影響之深遠自無庸贅言。
本次的法國總統大選,截至目前為止的民調結果依然呈現四強鼎立態勢。中間派的馬克宏 (Macron)、極右的勒班 (Le Pen)、共產黨的梅隆雄 (Mélenchon),以及右派的費雍 (Fillon) 為領先群,但彼此之間的民調差距並不大。每位候選人雖然各自擁有其選民支持度較高的地理區域,卻也多呈現拉鋸的狀態。因此,投票率的高低將會是決定誰能勝出的唯一關鍵,然而這次領先的候選人的自身形象鮮明度皆高於其所屬政黨,換言之,政黨機器作為選舉動員機器的功能是否依然存在?抑或誘使選民投票的動機已經不是政黨而是其他原因,這是首先值得觀察的重點。此外,選後必然發生的政黨重組或改革,究竟是會引發連鎖的政治版圖之位移,或者將會導致更深層的政治質變,也值得吾人密切觀察。
其次,總統選舉結束之後,緊接著的是國民議會 (Assemblée Nationale) 的議員選舉。第一輪投票訂於6月11日,第二輪投票為6月18日。一般來說,先總統、後國會的選舉時程安排有助於剛剛才勝選的總統較有機會贏得國會的多數席次,進而產生行政與立法都同屬相同陣營的一致政府。但是,這在政治學上稱之為「衣尾效應」(coattail effect) 的現象,擺在這次的法國總統大選當中觀察卻顯得格外有意思:因為目前看起來幾位較具有勝算的候選人,除了費雍以外,其他三位候選人的所屬政黨能夠單獨贏得國會多數席次的可能性並不大。也就是說,如果最終情況是上述三位的其中之一當選總統的話,那麼新任總統勢必要尋求其他政黨的奧援,才有辦法在國民議會中取得相當程度的政治支持力量。倘若國會當中不能出現與總統合作的穩定多數,那麼法國新任的總統終將無法成為一位強勢的總統,而是個必須向國會妥協的弱勢總統,甚至左右共治的局面將會再度出現。這對於歐洲未來的前景所帶來的變數,其實並不比英國脫歐所產生的衝擊小。
當歐洲面臨著亟待重新整合的局面之際,法國的總統大選以及國民議會選舉,在恐怖攻擊的威脅底下,是否有可能帶給世人出乎意外的選舉震撼,且讓我們屏息以待!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