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競賽的榮耀是果 對體術美術的重視是根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競賽的榮耀是果 對體術美術的重視是根

2017-08-29 10:40
我們最需要要培養的,不只是頂尖、最強的選手,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夠有機會探索自己。圖/郭文宏攝
我們最需要要培養的,不只是頂尖、最強的選手,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夠有機會探索自己。圖/郭文宏攝

這一次世大運,台灣得到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全民幾乎都陷入瘋狂,週遭友人眼神也綻放出光芒,這是一種對國家認同,為國家驕傲的喜悅。再配合福衛5號的升空,算是重新燃起近幾年來台灣的自信心。

這是我們的主場,我們看到自己台灣人熟悉的臉孔,在我們熟悉的地標旁溜冰、跑步、打球,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大概就像是好萊塢大片中,外星人選擇不打華盛頓,專打台北一樣的新鮮感。

過去學生時代,同學們對體育課都非常期待,能夠出去打打籃球,跑跑步,流流汗,如果是在最後一兩節課,那更是開心。但是,國小的體育課、美勞課,會被借去上自然、國語、數學,趕進度,也是我們共同的回憶。

應該說,我們對「競賽」,或許是注入很多期待,但是對「體育」「美術」這兩門科目,卻比較沒有相應的重視。體能跟美感,將會伴我們一生。競賽的榮耀是果,對於體術、美術的重視,是根。

體育,或者說體術,就跟美術美育一樣,他不會今天鍛鍊,明天就有成果。不可能今天練習跑百米,明年就跑進10秒內。這些就如同任何學術、技巧、藝能一樣,需要長時間薰陶,還不見得會有成果,因為每個人的天賦不同。

但是我們要培養的,不只是頂尖、最強的選手,而是讓每一個受過基礎教育的國民,能夠有機會探索自己,什麼是他們最想要的,什麼是他們想具備的,什麼是我們或許不能成為頂尖,但是我就是愛的項目,不管是設計、雕塑、游泳、油畫、音樂,還是數學、物理、化學、中文、文學。

在台灣,能進去資優班的學生,都被賦予非常大的期望,那是我們對智能的重視。並無不妥,但是就如一座山的美,在每一個面向都不一樣。當我們想到自己的定位,我們會想到半導體、科技,但是這只是台灣的一個面向。如果有一天,我們想到自己,不僅會想到陳澄波的畫、朱銘的雕塑、蕭泰然的音樂,或者林孟珊的舉重(妳做得很好,讚),那我們就可以更立體的呈現自己,審視自己。

我們要讓世界看到台灣,同步的,我們也可以開始發掘我們的潛力,這樣我們的底蘊會更加充足。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