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政府到民間,許多人經常誤解「數字上的管理」,所謂數字管理,是例如:醫院要了解有多少病人就必須配置多少護士,倉庫進了多少針頭,一天用掉多少,用掉的針頭集中銷毀時,數量是否一致,像這樣的數量管理,但是很多長官心中的「數字管理」,是把每件事都評比「打分數」,訂個KPI,在台灣,這樣的管理造成無窮問題,資源配置沒有做好數量管理,根本不可能達成任務,卻制定漂亮的KPI,最後實事幹不成,演變成造假數據。
醫療評鑑,本來是為了提升醫療品質,卻不幸的淪為這樣的造假管理,讓第一線人員實事忙不完,還要整天花時間,在無意義的作假之上,最終引起基層醫護全面反彈,要求全面暫停醫療評鑑。這樣的嚴重問題,也不只發生在台灣,事實上全球的類似評鑑,都一樣導致造假,即使在美國也是如此。
在美國奧勒岡州的榮民醫院羅斯堡醫院(Roseburg),發生了匪夷所思的醫療人球事件,病情複雜需要住院的病人,卻反而變成醫療人球,遭踢出醫院不得其門而入,追根究柢,原來是醫院的高層受到醫療評鑑的不當誘因影響,美國退輔會4年前開始以110個表現KPI,來評分旗下的榮民醫療機構,評分標準包括:感染率、住院死亡率、出院後30天內死亡率、再住院率、護士人員流動率等等,以5個星級評分,認為這是提升醫療品質的良方。
上級單位不去針對任務負擔,做量化的數字管理,醫院缺乏足以應付醫療需求的人力與資源,卻是發明一個110項的評分量表打分數,來做「數字管理」,藉由分數來評定醫院主管的獎金與升遷,如評鑑從一星升到兩星,主事者可得到8,120美元(24萬元新台幣)獎金,以為可靠這樣的廢紙管理方式,就讓醫療品質變好,在不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卻又給予強大誘因的情況下,必然發生的結局,就是技術性造假。
年老體衰、狀況不好的病人住院,當然感染率、再住院率、死亡率,都遠高於較年輕健康的病人,而護士也會因為處理層出不窮的問題,而疲於奔命,最終過勞辭職,然而,衰老病人就是這麼麻煩,再怎麼努力也渾身是病,想創造「神蹟」讓衰老病人的感染率、再住院率、死亡率,顯著的比一般醫療常規下更低,那是天方夜譚,但是,原本就身強體壯的病人,感染率、再住院率、死亡率本來就更低,只要盡可能用身強體壯的病人,填滿醫院,遇到衰老病人,就盡可能不讓他住院,評分自然就會大幅上升。
由於採用這種技術性造假的方式,來提升醫療品質的假象,出現了離譜的現象,不那麼需要住院的病人都收住院,而真正身體衰弱重病,需要住院的病人,醫院卻用各種藉口不讓他住院,住院之後,也想辦法趕緊踢出醫院,轉送到安養中心去,藉由把困難病人,轉送到其他機構去來轉嫁風險與成本。
再怎麼推掉困難病人,還是不可避免會收到一些,這時就動用進一步的造假大法,例如:積極勸說病人,以安寧照護病人身分住院,因為安寧照護病人,若過世也不會計算在醫院的死亡率目標之中,而評分標準中會扣分的診斷,就要求醫師故意寫成其他相近丶但不會扣分的診斷項目。由於KPI「數字管理」也一樣懸在每個醫師的頭頂上,所以醫師也只能配合院方造假。
在這樣的操作下,羅斯堡醫院的各項評比分數大幅改善,成為榮民醫院體系的明日之星,當然這樣做的也不只羅斯堡醫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下,從數據上來看,82%榮民醫療設施有重大改善,但這只是在玩操弄數字的遊戲,實際上需要住院的病人,卻硬是踢出院趕回家,或轉送到私人醫院去,非末期病患進了安寧照護。
這樣極為違背醫療基本倫理道德的作法,讓醫師大為不滿、士氣低落,2015年一年內,羅斯堡醫院23名臨床照護醫師就離職17人,導致出現醫師短缺,以及嚴重交接問題,使得許多病人病情遭到延誤,負責醫師排班者在2016年也辭職,但基層醫護不論如何向高層反映,高層都聽若罔聞,因為他們只關心評鑑分數,而非真正的醫療現場。
每當上級推出新的評鑑基準,該項數字就會顯著改善,例如:2014年美國退輔會,開始追蹤病人是否能在14天內約到回診,各所屬榮民醫院立即開始作假回診時間表;更早前,退輔會開始追蹤手術併發症,於是自1997年至2007年10年內手術併發症大減47%,第一線臨床醫療技術與醫療品質,實際上當然不可能進步那麼多,而是遇到困難、衰弱、高風險的病人,就當作人球踢走,只幫年輕身強體壯的人開刀,併發症發生率當然大幅減少。
其結果,管理機構得到完全虛假的數據,與第一線完全脫節,第一線醫護不能好好救治病人,卻是要把最需要救治的病人,當人球踢走,因違背醫療倫理而士氣低落,最需要救治的病人,無法得到治療,而是在造假文化下,成為人球等死,羅斯堡醫院踢走太多高風險病患,竟然導致醫院空了一半的床。
這場離譜的荒謬劇,在世界各國都一樣發生,在台灣,評鑑造假的荒謬也已經人盡皆知,把用來量化管理的數據,卻用來「打分數」,其結果只會有同一種下場,就是造假作弊,然後造假的過程,只會讓真正需要管理改善的實況更糟糕,不管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領域,都是一樣。
台灣仍然流行「KPI治國」,許多有識者經常批評「KPI錯誤」導致政策荒腔走板,但即使KPI正確,例如:想改善感染率,降低死亡率,結果都還是一樣,會得到不良結果,更根本的問題,應該是檢討「KPI治國」的根本思維就是錯誤的,數字是用來量化管理應投注多少資源,如何最佳分配使用,而非用來給人「打分數」,上級發現數據異常,應該是立即前往第一線關心,了解發生原因,並積極協助,例如:是否醫護人員太少而過勞,應該加聘人手改善,而不是拿數據當獎懲標準。
只要將「數據」做為獎懲標準的那一秒鐘起,數據就會失真。不管是醫療領域,還是其他任何領域,執政者在規劃藍圖時,都必須要避免「KPI治國」,否則只會重蹈覆轍,得到造假與現實脫節的嚴重後果。
(責任編輯:Elinor Wu)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