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周刋大篇幅批判央行的匯率及利率決策,引發社會各界再度關注。媒體批評央行決策的主要論點之一是,央行長期採行的低匯率、低利率等雙率政策,對台灣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副作用。我們認為,政策討論有不同意見是相當正常的事,只不過在論理上必須相當小心,畢竟這涉及整體國家經濟政策的走向,也將深深影響一般民眾的生活及企業的經營運作。
姑且不論過去新台幣匯率是批評人士認為的「刻意壓低」,或者是央行認為的「維持動態穩定」,批評意見認為,央行為了維持出口部門的國際價格競爭力,長期在匯率政策上阻升不阻貶,其結果造成出口廠商長期依賴央行貶值政策而失去努力投入研發與升級的誘因或壓力;同時央行為了阻升新台幣,發行大量新台幣購買美元以壓抑新台幣匯率,其結果造成國內市場資金浮濫,在央行長期採行低利率政策的環境下,推升了房價高漲,讓台灣低薪、低物價,形成購買力幻覺!事實上,上述批評意見並非舊聞,部分意見也具有參考價值,只不過在主張的論證上還缺乏幾點待釐清之處,若能稍加強化,則更具有政策說服力。
首先,批評意見認為「低物價政策,讓台灣變成低邊際利潤國,廠商利潤變低,跟著也拉低薪水,這也是央行阻升不阻貶,讓產業過分依賴低匯率的下場。」事實上,這項意見論理邏輯並不清楚,有待批評人士進一步說明。台灣因能源及原物料先天缺乏,必須仰賴進口,因此進口物價會一定程度影響國內物價表現。批評意見認為央行刻意壓抑新台幣匯率,那麼新台幣貶值應該會造成國內進口物價上漲的壓力。上述批評意見卻認為低物價政策是央行阻升不阻貶的下場,兩者的因果關聯性並不清楚,有待釐清。
其次,批評意見一面倒地將國內產業升級轉型太慢、受雇者低薪等問題完全歸因於央行刻意壓抑匯率所造成的結果,也不盡公允。影響產業升級轉型速度的因素相當多,很多也許比匯率因素更來得重要。例如在產業技術創新所需要的投入成本越來越高,但同時因產品生命週期變短,卻導致利潤回收的不確定風險越來越高,在成本投入和利潤回收之間差距越來越不對稱的發展下,對我國多數屬於中小企業的企業而言,投入研發、走向創新升級的門檻越來越高,這是產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與匯率水準不一定直接相關,需要投入的解方也許是產業政策,而非匯率政策的調整。至於相對具有投入研發創新能力的大型企業,例如台積電、大立光等企業願意在國內不斷投入研發創新、進行產業升級,多與企業決策較有直接關係,而非匯率水準使然,甚至這些大企業的例子也不符合上述批評意見提出的「低匯率政策阻礙產業升級」的命題。
至於低薪問題,更直接的原因則是過去廠商生產全球化佈局的結果,造成留在國內的附加價值比率受到壓縮,再加上過去勞動報酬在GDP占比下滑、但企業盈餘占比卻上升的分配面惡化問題,壓抑了名目薪資成長趕不上物價成長的速度,造成實質薪資成長停滯甚至倒退,這些也不見得與匯率或利率等雙匯政策有直接關係。若能對於上述面向進行論述補充,則批評意見將更強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