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梁明輝最新出版「打狗社最後的身影」 創新詮釋大樹鄉誌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梁明輝最新出版「打狗社最後的身影」 創新詮釋大樹鄉誌

朗誦「土底的管路」台語詩 為打狗81氣爆事件哀悼與期望

 2014-08-27 13:59
梁明輝最新出版「打狗社最後的身影」。(記者陳俊廷攝)
梁明輝最新出版「打狗社最後的身影」。(記者陳俊廷攝)

文史工作者、詩人梁明輝耗費10年時間走訪大樹區各里,挖掘研究材料,記錄大樹發展史,將鄉誌寫重新提出創新性詮釋,最新出版「打狗社最後的身影」。民報之聲昨邀梁明輝上節目與談,他並朗誦「土底的管路」台語詩,為近日高雄議會藍綠議員為(高雄)81氣爆事件究責吵翻天,表達高雄人對罹難同胞的哀悼與人民的期望。

梁明輝創作「打狗社最後的身影」,獲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高苑科大簡文敏教授、前高市歷史博物館組長郭吉清、大樹文史協會創會長羅景川、南社社長張復聚醫師等推薦,盛讚梁明輝以在地出生成長的子弟,寫出的歷史書著作文筆帶著眷戀和感情,是本見證歷史價值的家鄉史。

梁明輝是大樹區九堂里人,曾獲得2005年台灣史蹟源流會歷史論文徵選第一名,2008年教育部台語詩社會組徵選第一名,第三屆鄭福田生態文學獎臺語詩組優選,第二屆台南文學獎台語散文佳作,並自2001年起連續三年榮獲打狗鳳邑文學獎台語新詩優選;「打狗社最後的身影」是梁明輝耗費10年時間走訪大樹區各庄頭,藉由實地踏查、訪談地方耆老並彙整古今文獻的著作,記載大樹區歷史的全貌,從荷鄭時期開始敘說,從口傳「打狗社」遷居「阿猴林」到踏遍大樹各里庄的實地採集,涵蓋歷史、地理、產業、信仰等層面,內容考究甚深,裡頭除了記載大樹區發展的點滴,更有深切的人文省思。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與羅景川為梁明輝「大狗社最後的身影」一書作序,序中表示,「台灣年輕人不知道台灣的來龍去脈,卻說台灣沒有歷史,大家都說祖先由福建來的,反而不去瞭解在台灣的祖先,都是不對的;要用土地去看歷史,不可用政權來看歷史」。

「打狗社最後的身影」是梁明輝鉅細靡遺調查大樹區,也就是地形上的大樹丘陵一帶所有聚落形成的過程,將時間從考古學研究的史前時代做為開始,跨越文字記錄的荷蘭、明鄭、清治、日治等不同階段、直到今日大樹各個聚落和環境,提醒我們不同人群和文化在此一區域交錯發生的歷史過程,才是今日大樹各聚落立地的基礎,透過資料的耙梳以及詳細的田野調查,清楚告訴我們這些在「阿猴林」的人群,其實是荷治時期前後從高雄平原或壽山一帶遷移到今日大樹丘陵「阿猴林」的打狗社群後裔,雖然表象的文化似乎不存在,但內在的文化體系卻深深烙印在宗教信仰的底層,明顯的訴說打狗社群和「阿猴林」的大樹歷史。劉益昌教授稱許,假若台灣每個小區域歷史都能夠向「打狗社最後的身影」,那麼整體台灣的歷史就可以完整建立。

「打狗社最後的身影」最末章節所論述的,大樹區的民間信仰-原始崇拜與中國神–信仰的相互辯證、尤其區域獨特的「龍樹文化」、「石頭公」都是國內文史創新研究,是研究「打狗社」遷移「阿猴林」新的文化見解、備受文史學界重視。目前該書已獲中研院、清大歷史研究所、清大圖書館等典藏,梁明輝更分別獲邀在誠品與高雄三餘獨立書店等演說。

59歲的梁明輝說:寫一本大樹區的歷史要十年,如果上天能再給我十年,一個基本上能努力的十年,雙腿能為高屏歷史再跑個十年,雙手依然能動筆的十年,還有一個很少老化、依然思路清晰,足以分析事理的頭腦,年近七十的我,就能給高雄、屏東一個真正的歷史。

※附註:土底的管路(梁明輝)

土底的管路
管路,已經變做一个烏暗的組織
咱的生命,早就予火佮丙烯,偷偷交易

管路佇土底,是一領網仔
樓仔厝,一貫一貫佇網仔頂
人佮車,一个一个佇網仔頂
咱的城市,是牢網的鳥仔
抑是,予火炕熟的鳥仔巴⋯⋯
地獄的鐵櫳仔,關著咱的城市
魔鬼的腸仔肚,統治即片土地
臭火焦的神經線,安怎做夢?
欲到當時,會使免人命,會使免爆炸
叫秘密,攏總公開地獄的鐵櫳仔,關著咱的城市
魔鬼的腸仔肚,統治即片土地
臭火焦的神經線,安怎做夢?
欲到當時,會使免人命,會使免爆炸
叫秘密,攏總公開
地獄的鐵櫳仔,關著咱的城市
魔鬼的腸仔肚,統治即片土地
臭火焦的神經線,安怎做夢?
欲到當時,會使免人命,會使免爆炸
叫秘密,攏總公開

地獄的鐵櫳仔,關著咱的城市
魔鬼的腸仔肚,統治即片土地
臭火焦的神經線,安怎做夢?
欲到當時,會使免人命,會使免爆炸
叫秘密,攏總公開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