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藏傳佛教與科學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藏傳佛教與科學

2017-08-27 03:59
但是在藏傳佛教當中,有很多修行者於過世後會有荼宕(Thugdam)的現象,這種荼宕的現象就是:即使已經死亡,但身體並沒有腐壞,有的喇嘛於圓寂後13天處於荼宕狀態,也有18天,也有27天處於荼宕狀態等,不一而足。/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但是在藏傳佛教當中,有很多修行者於過世後會有荼宕(Thugdam)的現象,這種荼宕的現象就是:即使已經死亡,但身體並沒有腐壞,有的喇嘛於圓寂後13天處於荼宕狀態,也有18天,也有27天處於荼宕狀態等,不一而足。/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一、心腦合一?心與腦是分開的?

在西洋哲學中,有所謂的唯心論與唯物論,也有所謂的觀念論與經驗論。而近代科學產生以後,科學所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採用觀察、歸納的方法,無法觀察的東西會被科學家們歸類為是屬於形而上學或是宗教的領域,因此以「人所能經驗到的事物」為觀察對象是科學成立的基本前提。

但是,儘管科學是以人所能經驗到的事物為觀察對象,卻時常無法對於觀察到的經驗事項作完美的解釋。舉例來說,在大部分的人的觀察當中,人死了以後,精神就不見了,所以科學家們絕大多數認為腦就是心,心就是腦,腦死掉,心就沒了。

但是在藏傳佛教當中,有很多修行者於過世後會有荼宕(Thugdam)的現象,這種荼宕的現象就是:即使已經死亡,但身體並沒有腐壞,有的喇嘛於圓寂後13天處於荼宕狀態,也有18天,也有27天處於荼宕狀態等,不一而足。這個現象就沒有辦法用心即腦、腦即心的理論加以說明,有神經科學家就認為從荼宕現象來看,似可說明心與腦是分開的、是獨立運作的。其實科學界透過研究證實了腦是可以改變的,這叫「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其意指訓練與經驗是能夠改變腦的,更有研究指出長年有規律實施禪修的佛教修行者,其腦變得更年輕,老化延緩,與沒有接受過修心次第之訓練的一般人相比,修行者的頭腦之老化速度沒有那麼快。

當然,對於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心與腦的關係的解明,科學界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二、從心與腦的獨立來論證輪迴的主體——心相續

1、物質無法產生心

對於上面這個問題,其實用很清楚的邏輯去做解釋的就是藏傳佛教。我們身體是物質性的東西,所以身體會因為死亡而消滅,但是我們的心是否會因為死亡而歸於無嗎?西藏佛教絕對不這麼認為。

以人為始的所有生物是由「物質的要素」與「精神的要素」這兩方面所形成的。生物因為有「心」,所以被稱為「有情」。通常的「心」是非常依賴於物質的,特別是非常依賴於「以『腦細胞』與『神經』為首的物質要素」,但是我們並沒有辦法從物質的要素去製造出「心」這個東西。物質產生出來的原因是可以在物質的要素當中去找到的,同樣地,心產生的原因也必須在精神的要素當中去尋找。無論在心中怎麼去想,物質在現實上是不會產生出來的,同樣的,對於物質無論怎麼施予作用,也無法產生「心」。「身體」與「心」是從個別的原因產生出來的,而且各自會產生個別的結果。身體與心的因果關係是不同的,所以這兩者之未來走向也當然會是不同的。因此,身體即使因為死亡而在化學上分解,但我們卻不能認為連「心」也都會走上與身體相同的命運。而在這樣的現象中,其實就潛藏著「輪迴轉世」這個理論的關鍵,換句話說,生物死後,心會以某種的形態存續下去,重新誕生的生物之心其實就是以這個「心」為原因。

的確,我們沒有辦法直接去知覺到輪迴轉世,所以許多人會把輪迴轉世當作非科學的迷信而對之輕視、藐視。但是我們直接知覺的能力,其實因為人的身體條件而會顯著地受到限制,因此我們的這個知覺能力其實只不過是相當低劣層次的能力而已。在佛教的看法裡,有些畜生在智慧方面是比人差很遠,但是它們卻具有某種的神通力。而且,因為科學的發展,古時候的人們連想都沒有想到的事情也被發現,像這樣的例子其實是不勝枚舉。因此,雖然說轉世輪迴在經驗上沒有辦法去加以實證,但是立刻將之斷定為是迷信,那其實是非常傲慢的態度。

不過雖說我們不能夠立刻去否定「無法直接知覺之事物」,但是我們也不能只靠著這個看法就來論證說:「輪迴轉世」是存在或是「前世與來世」是存在的。基於這個理由,我們還是有必要好好地去思考「心」這個東西產生的原因。如前所述,細胞與遺傳基因這些物質的要素是無法產生「心」這個東西的。物質的要素(包含成為心的依據之腦等等)只具有功能去「製造出身體」這個物質。小孩子從雙親生出來就是這種物質變化的過程,我們無法將小孩的「心」產生的原因求諸於雙親的身體,而且小孩的「心」也不是從雙親的「心」產生出來,這從「小孩子在誕生以後,雙親的心仍然存續」一事就可以清楚知悉。小孩子的身體是經過雙親的生殖細胞的結合與細胞分裂的過程而產生出來的,因此小孩子的身體是能夠與雙親的身體並存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在「心」的裡頭找到與「『生殖細胞』及『細胞分裂』這種物質性功能」相同的東西。雙親的「心」是與小孩子的「心」同時並存的,因此把小孩子的「心」產生的原因求諸於雙親的「心」,無論如何,都會有很勉強的地方。我們很容易把精神的要素-「心」與物質的要素-「細胞」與「遺傳基因」混淆,但是清楚地去認識這兩者的區別,其實是極其重要的。

當我們像上述這樣來思考的時候,心產生的原因只能求諸於孩子誕生之前就已存在的「心」了。但是即使說是先行存在的「心」,我們也沒有辦法認為說「心」是沒有任何原因而突然產生出來的。如果這樣來看的話,能夠合理說明這個先行存在的「心」的,就是先前的另一個個體死後,這個心以某種的形式而存續,換句話說,能夠合理說明這種現象的就是剛才所說的「輪迴轉世」的理論了。

2、心相續與死亡的過程

心會超越個體的生死而連續,這個心的連續是從無始以來就沒有中斷而持續著,並在輪迴世界當中重復著生死。在西藏佛教裡,把此稱為「心相續」,而我們也也可以使用「連續的意識」這個用語來稱呼。那麼,這個「心相續」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呢?為了解開這個謎,我們就以「阿毘達磨」與「無上瑜伽坦特羅」為基礎,就「組成生物的各種要素」以及「死的過程」進行考察與探討。以下所述部分,作者在其他的專論中已有敘述,為使整篇文章很有體系呈現出來,稍作重複,尚請見諒。

根據佛教的說法,以人為首的生物是由五蘊暫時合和(假合)的存在。所謂「五蘊」是從作用的角度,將身心這兩個層面的組成要素分為五種類,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第一個色蘊是物質要素的集合,而身體就該當於色蘊,物質的要素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種所組成。色蘊以外,從第二個受蘊至第五個識蘊是精神要素的集合,其中受蘊是單純的感受作用,想蘊是浮在心上的表象作用,行蘊是以意思及衝動為基礎所形成的心的作用,識蘊是總括心的活動的認識作用。

當生物迎接死亡的時候,物質要素的這個身體會停止活動,而組成身體的要素會依照地→水→火→風的要素之順序進行解體。另一方面,精神的作用在色蘊的分解開始之後,會以受→想→行的順序停止活動,最後只剩下意識的集合-識蘊留下來,而這個意識會經由「八十分別心」、「白色的心」、「紅色的心」、「黑色的心」這種過程而變化成更微細的狀態。最後純粹的心的光明會出現。這個瞬間正是死亡。

在死後的瞬間所出現的「心的光明」……,這個「光明」會變成極其微細的心而前進到死後的世界-「中有」當中。就在這個時候,會跟著產生出來的是微細的身體,這個微細的身體其實是微細的心會存在於中有世界的根據。這個微細的身體只是由四大種當中的風所組成,這不外是精神生理性的能量。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微細的身體」和「活著的時候的身體」在性質上完全不一樣,這個微細的身體能夠自在地在空間移動。但是只要亡者在生前沒有累積特別的禪定修行的話,那麼人們就沒有辦法在「中有」的世當中界控制這個身體,這就好像鳥的一片羽毛被風吹起來而飄散落下一般。於是「伴隨著微細身體的心」就會按照「其至照目前所累積的業與煩惱的力量」,在最長49天當中,徘徊於中有的世界裡頭。

三、藏傳佛教與科學的連接點

佛教又被稱為心學,在我們東方人的觀點裡,佛教是宗教,但是西洋人關注藏傳佛教,他們說佛法不是宗教,而是心理學或是心靈的科學、頭腦的科學。當我們看到西洋人的這種態度時,即可看到藏傳佛教如何提供現代科學一條不同的思考方式了。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