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一句話:「美國的另一個名字是機會」,所以我忍不住在叛逆者的江山前面加上「美國的另一個名字」,希望讀者會更清晰的記得這兩句突顯美國特色的名言。
這些公司進入美國五百大
我不知道訂閱美國Fortune半月刊有幾年了!前任主編是Alan Murray,應該是因為Fortune的內容太好,他被升任為時代(TIME)集團的Chief Content Officer。我完全同意時代雜誌在它歷史上第一位女性主編下,內容離Fortune越來越遠!但出乎意料之外,幾個月前Fortune突然換來一位新主編Clifton Leaf,他的照片看起來很軟弱,可是在最新一期Double Issue(兩本半月刊合成一大本),他寫了「叛逆者的江山」,我真心享受並贊同他的具體描述,所以不但要隨風起舞,更要加醬添醋。
今年6月6日,美國新汽車公司Tesla股東大會前,共同創辦人兼CEO Elon Musk發了一個推特簡訊,要求股東問一些他能回答的問題。有一位問到「Boxers or briefs?(拳擊選手穿的短褲或者又短又緊的內褲)」Musk的回答:「不管穿什麼內褲,都是Big Underwear(大內褲公司)的資本主義走狗之同謀。」這公司今年第一次入選為Fortune美國五百大公司之一。這家快速成長,反抗傳統,不顧「行業規範」,令人好奇的「叛逆」公司很快進入美國公司菁英群裡;就如同兩年前,大家也很驚奇Netflix也進入Fortune美國500大公司名單內。
還有2013年,總是穿著T-shirt的Mark Zuckerberg,由於他在2004年創辦的FB在社交媒體佔據主導地位,也進入Fortune美國500大菁英群。還有,在2006年兩位Stanford大學研究生Larry Page和Sergey Brin用他們網頁搜尋的奇才一舉衝進Fortune 500的鐵門。那一年Google一進500大就排名353,營收60億美元。今年是他們在500菁英群內的第12年,總營業額是900億美元,排名跳躍到第27。
這些擁有撒滿長春藤不動產的美國菁英,他們的真正祕密就在於他們是急進的思想家,沉入夢想的發明家、和衣冠不整、頭髮凌亂不堪的企業家。這在1960年亦然,那年是Fortune 500大的第六年,有一家照相機公司叫做Polaroid,剛剛進入500大。這公司創辦人叫Edwin Land,時年51,對許多人來說,他是一位高傲、專斷的CEO,竟然不顧一切的買下比他的公司大好幾倍的Eastman Kodak(當時名列45)。
Land在1930年代就是一位叛逆型的物理天才;才20多歲,就像後來的Bill Gates,根本不屑拿哈佛大學的學位,卻在波士頓一個地下室創立了一家小公司。他黑色的頭髮非常蓬亂,極具刺穿人眼的洞察力相當可怕;他還擁有機動的、常常心血來潮式的行為模式,加上複雜微妙但無法矯正的熱情;他對幾乎所有世界上的東西都如此好奇和熱情,尤其一台輕巧的照相機,而這台照相機他在十幾歲時就在他家簡陋的實驗室完成設計了。
在美國,創新就有機會
如此,一個又一個,他們來到Fortune 500大──大膽的,初創的自由企業家,他們一齊牽著、拖著美國走向嶄新的、全球性的、科技─工業時代的前門。他們建立了Fortune 500就像一磚一瓦似的。記得HP(Hewlett and Packard)嗎?這兩位老Stanford校友在1962年把他們著名的印表機公司推進500大。接著Xerox在1963進入,再接著Gordon Moore(所有當代讀書人都知道電腦速度裡的Moore's Law)的Intel在1979加入,然後呢?兩位都叫做Steve的傢伙!Apple公司是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從加州的一個車庫創立的,僅僅七年的時間,Apple就在1983年進入500大。Apple去年的營收是2,160億美元,淨利高達460億美元,可以說Apple不僅僅是美國公司,更像是一家世界公司。就像剛進入500大的Tesla,已經是一家世界的公司了。幾乎所有美國500大的公司也都是世界公司;因為這500大在2016年的營收是12.1兆美元,而很大部分的營收來自美國境外。雖然所有這些公司都強大無比,但它們全部來自某一位無法抑制的激進想法發明出來的。
我不厭其詳的敘述、說明、甚至歌頌美國是「叛逆者的江山」,絕非盲目的崇美。俄羅斯的普丁知道蘇聯在共產黨垮台前的科研、軍事武器等也是世界一流的,但試了再試,想要建立像美國矽谷式的科學園區,就是一敗塗地。英國以前的首相Brown在全球金融大風暴時期,就大聲疾呼希望美國菁英大學裡的天才們出來解救世界。我自己在國外30年(絕大部分在北美洲)深深感受到美國的「機會」、「自由到隨心所欲不踰矩……你是天才的話,幾乎一定是一位叛逆者的行為」。所以我一回來長庚大學教書時,就極力勸告我的學生要出國考國際專業證照。到現在,連我最珍貴但當年是最不起眼的運動習慣(長跑已經45年了),我都全部歸功於美國給我的「機會」。請好好閱讀、想想、追隨Nike just do it。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