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貧窮48,更勝飢餓30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貧窮48,更勝飢餓30

葉家興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

2016-11-20 11:10
劉劍雲表示領取食物援助服務的階層很特別,有40%是19歲或以下的孩子,從這些孩子可以看到跨代貧窮的問題。圖/取材自《窮富翁大作戰II》第三集
劉劍雲表示領取食物援助服務的階層很特別,有40%是19歲或以下的孩子,從這些孩子可以看到跨代貧窮的問題。圖/取材自《窮富翁大作戰II》第三集

根據台灣世界展望會的資料,1971年由一群加拿大青少年以飢餓36小時方式,為衣索比亞飢民募款開始,全球已經有超過150萬人參與了世展會的飢餓活動。台灣的「飢餓30人道救援行動」也得到熱烈響應,獲得的支持與捐款逐年增加。自1990年開始,捐款愛心足跡已遍及全球80個國家,全球服務對象近5,000萬人次。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以致力消滅貧窮聞名,其著名口號即是「把貧窮送入博物館」。他在1983年成立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就是專門提供信貸服務給窮人的銀行。其創舉的背後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原來他在1972年回到孟加拉擔任大學的經濟系主任,三年後孟加拉發生大饑荒,「滿目都是飢餓的人群,而我卻在學校裡教授一些華麗的經濟理論。」

於是,他放下粉筆走訪大學附近的村落,發現不少婦女無法向銀行借錢,只能夠借高利貸做小生意,卻因此陷入惡性循環。當時,他只是借出約27美元,便改善了42個家庭的生活,令自己深深感受到小額貸款對窮人的重要性。

在各界努力之下,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貧窮率已從30多年前的超過四成,逐漸降低到目前的約一成。然而,這個比率使用的標準是每日1.9美元的門檻,可能低估了一些已開發經濟地區的貧窮人口。以每日1.9美元換算,一個月不到600港幣。但事實上,這個金額在香港連付「籠屋」的租金都不夠。因為一個15平方公尺(約4.5坪)的「籠屋」就需要每月1,350港幣的租金。

香港電台曾經製作三季的《窮富翁大作戰》真人秀節目,邀請上市公司執行長、年輕專業人士、美女模特兒……等中上流人士,與貧窮人士一起,度過約一星期的貧窮生活,做清潔工、洗碗工、睡公屋、「籠屋」……,親自體驗社會最底層生命的處境。

香港G2000服飾品牌創辦人田北辰,也是哈佛大學MBA(工商管理碩士),雖然父親也是香港紡織界大名鼎鼎的「褲王」,出身富裕,但他也不斷以「如果你今天對自己滿意,明天就會被淘汰」來提醒自己。他認為人必須不斷做計畫,而且「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然而在節目中體驗了48小時的極度匱乏生活之後,他發出最痛的感悟,「在強弱懸殊下,只有弱者越弱,越來越慘。」同時也承認在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之下,「在這裡每天辛苦工作,只是為了吃一頓好的。」

節目中田北辰的謀生任務是清潔工。原本他擔心被別人認出來,但實際上,在街道上推著清潔車的他發現,三尺之內,沒有路人會靠近他,甚至有人捏著鼻子快速經過他,他覺得自己像魔鬼一樣招人討厭。這段經歷促使他反思,是不是也曾經這樣面對街道上的清潔工?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期節目,主角是小學五年級的Tiffany和媽媽Cisy,他們到一個三口之家的綜援家庭生活,屈居在不足100平方呎的蝸居,又跟一對小姊弟到專收基層學生的學校上學。而從來不知米價的Cisy還要去買菜、煮飯,做兼職工洗碗、洗廁所。

Cisy的丈夫、Tiffany的爸爸是外資銀行的高層管理人員,家裡聘有外傭,生活無憂無慮。Tiffany在國際學校就讀五年級,每日放學後忙著學唱歌、跳舞、彈琴,每星期還有在美國的補習老師透過網路幫Tiffany補習英文。

同樣在48小時的體驗裡,原來連「窮」字都不知怎麼寫的Tiffany親身感受到貧窮的滋味。而靠洗碗、洗廁所賺取微薄費用的媽媽Cisy則一天下來,已經全身腰酸背痛。感同身受的生活,讓母女思索貧窮「世襲」的問題。也呼應了節目的開場白,也是節目裡反覆討論的一個問題:

「窮人註定一輩子受窮?富人註定一生位高權重?做富人或者做窮人,是靠雙手、靠自己還是社會資源分佈不均?」

雖然參與節目的「幸運兒」在一週內的貧窮體驗後,對社會底層生活有了更深層的體驗,同時也更惜福並更願意捐助扶貧公益組織。然而,個體的宿命不容易一一改變,因此,「嚐過」貧窮滋味的田北辰除了動員商界組織聯合扶貧──例如為一千個「N無」小朋友提供電子英語教材──外,也透過參與立法會議員選舉,希望從結構面改善政府在公屋、工資、勞動條件等方面的政策。

《窮富翁大作戰》節目賺人熱淚,許多網友將其轉發在Youtube等影音平台,激發更多熱血沸騰的討論。而被丟入貧窮之缸至少48小時的節目參與者,從個體的命運思索到結構的處境,也更願意為消滅貧窮盡份心力。

台灣每隔一陣子就會傳出因貧窮走投無路而全家自盡的社會新聞。無疑,我們社會對貧窮的認識與關注仍未臻完善,而類似《窮富翁大作戰》這類節目,值得我們公共影視頻道學習,關注台灣本地特殊的弱勢貧窮問題,以及探討其改善之道。

本文由葉家興執筆,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謹此致謝。

延伸閱讀
「貧窮股份有限公司」──你的善意,真的幫助窮人了嗎? 
三個「伴遊小姐」的故事──你要工作多久,才負擔得起你的生活? 
21世紀民主的喧嘩與騷動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