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民主化的政治體制對於經濟的成長無庸置疑是有所助益的,雖然近年中國的快速成長對於鼓吹民主化的人士是一大挫敗:
許多人認為過去十年中國已經證明了快速經濟成長和自由民主必須齊頭併進的信念並不成立。
中國在共産黨一黨專政下每年平均成長率高達10%,遠遠超過其他實行民主而與之競爭的新興市場,例如印度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只有6%,而巴西則是只有2%。某些理論甚至宣稱民主制度是不利於經濟成長,因為政客們為了追求急功近利以討好選民,往往不容易建立健全的制度來奠定長期性的經濟發展基礎。
早在1994,歐美一些學者專家們就曾提出論文,主張民主發展過程對於經濟成長恐怕具有負面效應。為了選票,政客們大量的揮霍資源在優渥的失業救濟及退休金,而不是導向提高效率的生產用途。加上民主國家往往在政黨對抗下無可避免的䧟入政治僵局,更使得攸関經濟成長法案窒礙難以推行。
但是以上的對於民主的負面論點、並不全然準確。在2008,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認為專制獨裁政權的體制下,政商関係良好的企業常常利用其政治力來防阻公平競爭,如烏克蘭在寡頭政治下,大多數投資人,是被杜絶於其經濟的一大部份被特權壟斷式的部門之外的。而且當人民缺之政治力量, 衝突的風險大增,如香港去年的示威活動,嚇阻了國際投資人的信心。獨裁者對於教育及健保也常吝於給予,這對於經濟發展的長期潛能,都會是不利的影響。
數位學者專家也有論文指出不同政治體制對於經濟的影響的比較研究顯示:中度自由的國家其每人平均國民生產總額為一萬七千美元,為被列為不自由或局部自由國家的平均值的四倍。這數據本身就是一個指標。但是窮國通常經濟成長會比富國更快速,因為它們只要在教育和道路建設上略增投資即可見成效,但富國卻無此捷徑。而極權統治國家通常也是較貧窮的國家,所以它們也應該成長較快,加上經濟及文化的種種差異,單獨分析民主的效應其實是困難的。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上的問題是在政治變革過渡期中:由極權轉向民主或反道而行,國民生產總值常常下滑,因為伴隨的是大規模示威抗議或暴力政變,而且動盪的經濟反之也會使政權容易改朝換代。
目前有研究在考量上述所有因素下選擇了175 國家在1960 至2010 的資料比較顯示:在永久的民主體制化而且沒有退回極權統治之可能性的國家,會致使其人均國民生產值在其後續的25年內增加約20%。一個國家在這種民主狀態下會比不民主的國家成長更快。同時並無明顯證據顯示窮國由民主制度之受益程度會少於富國,不論貧富,經濟上均同樣可以籍由民主自由化而受惠。
以南韓為例 在其1988 年的過渡至民主之後的五年,人均所得每年上漲6%。當然這也可能是歸功於在其進入大學人數激增之後,教育程度普遍上升,使民主化進程和經濟成長率同時加速之故。
以鄰近的國家之民主化作為本國民主化之動力也是常見的例子:例如突尼西亞2010的革命,明顕是一部份帶動鄰近的埃及民主化的原因,因此由觀察埃及後續的經濟表現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民主化加速了經濟成長。
當然某些歷史學家並不同意如此簡化的推論,每個民主國家或極權國家運作方式各異。畢竟很少民主運動者是為了提升國民生產總值而投入革命,但自由與成長確實是牢不可破的組合。